物價一漲不回頭?除了通膨還要關注各國貨幣政策
2022/01
孫明德分析,這跟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有關,尤其是煤炭,「第一季漲一倍、第二季漲兩倍,第三季漲三倍,」所以2021年前十個月大漲。不過11月以後,因為中國開始抑制煤炭的價格,所以漲勢稍微緩和。除了能源之外,金屬跟農產品價格也有類似上漲情況,像鋼鐵在第三季也漲了一倍。
與歐洲相比,亞洲的物價表現就相對比較溫和,中國的物價上漲率只有1.5%,主由是菜價大漲,買一斤菠菜的錢可以買三斤豬肉;再加上電力價格一再調整,所以它的物價才稍微有點上升。
回過頭來看,美國的物價走勢為什麼這麼高?孫明德分析,其實它的物價結構跟台灣、中國是不一樣。一般所說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可分為食衣住行育樂,美國的「住」占比最大,超過四成,台灣只占27%;中國大陸則是「吃」最高,占三成,台灣是25%,美國只有15%。這也就是恩格爾係數所說的,總支出當中,吃占的比例越低,國家的發展程度愈先進。
而從這個結構來看,當美國房價上漲,對物價推升的動力遠比台灣或中國更強。當然也要注意,不同國家物價計算標準有所差異,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可大致看出來,食物的價格對中國大陸影響最大,像前兩年的豬肉、現在的菜價上漲對他們影響很大;美國擔心的不是吃而是住的價格,所以雖然看起來都是物價上漲,但不同國家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不同的。
很多人看到物價上漲,常常直覺得聯想到通貨膨脹,但其實還應該關注國家貨幣政策的轉向。一般而言,當物價上漲,各國央行就會啟動升息。孫明德表示,截至2021年11月,是新興市場開始啟動,包括巴西、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都開了升息的第一槍,而美國、歐洲、澳洲和日本目前仍然按兵不動。那麼,這些國家什麼時候可能採取動作?
孫明德指出,不妨看看美國聯準會在過去10年貨幣政策循環,用來預測這次可能採取的步驟。第一,聯準會在過去十年有三次量化寬鬆,資產規模從原來9000億上升到4.5兆,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又增加到8兆多,所以在10年內,聯準會的資產規模總共增加近十倍,這樣的情況可以稱為「超寬鬆」。簡單來說,就是鈔票繼續印、利率維持零。
目前的情況是進入第二階段「從寬鬆到正常」,就是停止購債計畫,所以聯準會總資產不再增加,而利率開始從零慢慢上升到1%,這種做法對投資市場影響不會太大,也因為利率稍微調升、存放款利差上揚而受到銀行歡迎。所以這段時間正好看到國內很多大型金控報告明年的展望,普遍都相當樂觀。第一個他們覺得金融市場不致有太大變化。第二個對於銀行為主體的金控公司來說,明年的業績表現可望比今年更好。
但是大家也在擔心,美國什麼時候會進入第三個階段「緊縮」期?孫明德說,緊縮期指的是鈔票印量減少,利率從1%升到2%,「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就是開始進入緊縮期。」美國過去可能要花好幾年才回到緊縮的水準,但是接下來就不一定了。所以現在比較要注意的就是美國的動向,現在是從超寬鬆回到正常,至於要從正常回到緊縮,就要密切觀察聯準會,一般來說不太可能在2022年一步到位,但2023年的可能性並不低。
國際有物價問題,台灣當然也有一些物價的擔憂。目前我們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2.58,比這個漲得多的,第一個是油價也就是交通與通訊部份,第二個是食物,交通跟通訊占消費者物價指數15%,食物大概占25%,加起來約莫四成。換句話說,台灣還有百分之六十的東西,漲幅是低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同時也由於知道像有些物價會和國際連動,例如原油價格,所以目前政府正密切關注國際趨勢,並研擬相關平抑物價措施。(溫怡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