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是否也可以一起回應這五點訴求?
台灣近千名學者呼籲「台灣應正視對兩岸四地的責任」。是的,瘟疫蔓延時,民粹、反智、歧視普遍流行,甚至在全世界流行。尤其在華語世界,特別在非民主環境下,它和信息不透明的政治力量糾纏,成為防疫最大的敵人。作為一個當艾滋病還是國家機密就開始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願者,曾經長期在第一線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NGO實踐者,深知「武漢肺炎」和「河南艾滋病」這樣的說法,如何讓普通人長期深受傷害。而且,學者,當然是站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說話,站在歷史的過去和歷史的未來說話。台灣的社會可以對話,便成為對話對象,這便是追求真理的技巧。
媒體報道,台灣學者提出五點訴求,第一是拒絕以防疫包裝歧視;第二是抗疫無國界,救援要實時。第三是反對中國政府欺壓,但也不必歧視中國身份;第四為正視台灣對兩岸四地的責任。最後是反對民粹情緒勒索。
那麼中國的學者,香港的學者,華人的學者,是否也可以一起回應這五點訴求?「中國應正視對兩岸四地的責任,正視對世界的責任」,第一是拒絕以防疫包裝政治控制,確保信息透明,確保普通民眾和病人的基本人權;第二是抗疫無省界、無國界,拒絕做任何加重任何地區、國別、種族、階層的疫情的做法,拒絕任何以對立「別人」來團結「自己」的做法;第三是反對政權欺壓,但也不必歧視中國身份,努力和具體的不理解的個人對話,爭取團結和共識;第四為正視中國對兩岸四地的責任,正視中國對世界的責任。反對任何的民粹情緒勒索,抵制任何以歧視作為社會動員的策略。
我的中國朋友,我的香港朋友,生活在中港台澳和世界各地的華人朋友,我們使用華語的朋友,寫作的、說話的朋友,言論可以形成塑造公眾認識與行為的朋友,請不要把話語權讓給政權掌握者。以筆安身立命的朋友,我們活著的,是一個更壞的時代。我們只有、也必須面對2019冠狀病毒流行帶來的對政治、生活、情感和話語方式的重新塑造。看見大家激動地批判和討論,看見大家情緒很不好,這是我心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