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倍速社会
📘閱讀書名
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文獻筆記
序章 巨大的违和感
■ 影视作品过剩
第一个背景是,影视作品过剩。
■ 追求“性时比”的年轻人
第二个背景是,追求“性时比”的人增加了。
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的人追求的是时间的有效利用。日本年轻人将之简称为“TP”,即英文Time Performance(时间性能)的首字母缩写。
他们并不将它们称作影视作品,而是称之为内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包括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在内的各种媒体娱乐统称为内容的呢?这样一来,与其说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是消费内容。
欣赏强调的是行为本身,跟作品主题是否高尚、艺术性的高低无关,只需要通过接触、玩味,让自己沉浸在作品中即可。如果该行为能独立带来大量快乐,我们则称之为欣赏。相比之下,消费行为具有功利性。比如,可以通过看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增强与他人的交流。用吃饭来作比喻的话,欣赏指享受美食这件事本身;而消费则是指有计划地摄取营养,或实现梦寐以求的肌肉美等实用目的。
■ 越来越多的作品用台词表达一切
第三个背景是,用台词表达一切的影视作品多起来了。
第1章 倍速播放的人——从欣赏到消费
■ 作品欣赏模式与信息收集模式
艺术和娱乐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线,具体为:
艺术——艺术品——作品欣赏模式
娱乐——商品——信息收集模式
信息收集模式有点儿像在书店里站着看书。书店里陈列着近期热销的书,如果我们好奇某本书的内容,就会看看目录,再随便翻翻正文,在快速翻看几十本之后从中筛选出特别想要的一本。只有买回来的书我们才会仔细阅读,小心地收入书架,再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 2小时的电影是希望观众花2小时来看的
看电影是一种被动的欣赏,看小说和漫画则是主动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来翻页。倍速或者快进等观影模式,或许是观众想像看小说和漫画那样将被动变为主动,把观影者作为主体吧。
第2章 希望全都用台词说明的人——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开放世界
■ 通俗易懂的作品更受欢迎
“教主商业”的基本模式,是先从新书或新理论中获取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它们简单明了地重新组织起来,将理解难度降低到一般人的理解水平之内,最后再以直截了当的措辞来收割信徒。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教主不需要对这一话题了解得特别深入,关键是表达要罕譬而喻,语气要斩钉截铁,以此营造一种专业、博学的人设,目的是让观众毫不犹豫地相信这些言论。
第3章 不想失败的人——个性的束缚和“性时比”至上主义
■ “Z世代”的剧透消费
“Z世代”已经养成了剧透消费的习惯。“Z世代”的一种趋势:想看的电影、准备去看的演出、送朋友的生日礼物等,都要事先剧透。
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不想失败。
如果说“千禧世代”追求的是“未知体验”,那么“Z世代”追求的就是“已知体验”。一旦发生无法预测的状况或预料之外的事情,他们就会惴惴不安,有心理压力。
■ 职业教育防止了走弯路
在职业教育的环境下,他极有可能一直在被灌输“要考虑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对这个社会有没有用处”的思想。我想,他一定吃了很多压力的苦吧。
我对一个大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她说:在前途规划学习的小册子上有一栏是写自己将来的梦想的,那里的设问是“你觉得这个梦想有怎样的社会价值”,这个问题非常令人焦虑。
我们可以理解为,连梦想都在要求性价比了。
■ 目的是通过作弊肯定自己的能力
注重性价比(“性时比”)的人会拒绝无效的努力。当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时,他们会感到无比喜悦。
第4章 不允许别人贬低自己的爱好——追求享乐主义的观众
■ 娱乐不是为了充盈内心
娱乐当然不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充盈,而是为了缓解压力。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无法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压力过大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做了一整天枯燥乏味的工作之后,或是被LINE上的人际关系搞得精疲力竭、积攒了很多压力回到家,人们压根不想再看那些需要绞尽脑汁、费劲思考的电视剧。看连续剧和体育类节目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压力。
说到底,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看视频,追求身心的愉悦是理所当然的事。遇到不喜欢看的无聊情节,自然想要跳过。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开始用倍速播放。
我能够理解他们看完故事梗概或剧透,心里有底后才会看正片的心情。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做法,他们既可以不漏掉关键情节,又能巧妙地避开那些惹人不快的剧情。比如,他们会利用“过滤器”来避免自己讨厌的血腥场面。
这是一种为了让自己的每分每秒都快乐的、完美的自卫方法。
■ 专挑感兴趣的东西看——挑剔的观众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內容,不感兴趣的内容一眼都不想多看。信息片面也无所谓,人们只想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东西里。人们不仅在看影音娱乐内容时如此,看新闻时亦如此。
看到这些挑剔的观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最近经常提到的“后真相”一词。在社会舆论中,感性的谎言比事实更具影响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也成了虚假新闻蔓延的温床。
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就是挑剔的观众随心所欲、追求享乐的体现。
■ 不想浪费感情,反复观看喜欢的画面
大学生们说,看影视作品时不想有情绪波动,不愿花太多心思。他们说:“用原速看影视作品,要感受故事内涵就得全神贯注,太累了。用倍速播放看看画面,大概了解下故事梗概,这样更加轻松愉快。”
有些大学生直言不讳地说:“用倍速播放不用投入太多感情,这种感觉挺好的。”通常,若是不能将感情代入,是不利于对作品的鉴赏的。但为了不让情绪有波动,为了能平静地看电影,倍速播放当然是个好选择——不必用心用力,不用在看电影时过分投入、浪费感情。
他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信息和内容,为此身心俱疲,只希望内容能简单一点。这就像顿顿吃炸猪排、牛排、咖喱这些重口味食物之后会想喝一碗清淡的粥——油腻、刺激的食物再也吃不下了,吃点不给身体增添负担的就好。
在TikTok、Instagram Reels等短视频平台上,用“节能模式”悠闲地看视频,对年轻人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一名大学生说这是一种不带任何感情消磨时间的好方法,跟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差不多。
反复看自己喜欢的情节直到心满意足,是极致的“享乐主义”。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们都会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中喜欢的片段翻来覆去地看好几遍,甚至好几十遍。他们的说辞也多种多样,比如“舒服”“痛快”“治愈”“想深入体会”等。在他们看来,电影不是艺术品,而是一种保健食品。
有很多人打趣地说:“我看成人影片(AV)的时候也会快进。”的确,色情片观众为达目的不顾情节,会反复观看特定画面,与享乐主义别无二致。
■ “Z世代”的处世之道:不干涉他人
2010年以来的教育内涵是“尊重外貌、人种、性别的多样性”。学校和社会也反复强调,对待个人隐私问题,沉默是金。
这意味着他们受不了其他世代(长辈)不承认多样性,不尊重个性的咄咄逼人,受不了他们毫不留情地批评。
长辈们的观念里有根深蒂固的“御宅歧视”,高中生们则断言自已完全没有,他们甚至觉得,不在意才更礼貌。
第5章 佛系客户——技术进化的终点
■ “液态消费”视域下的倍速播放
伯迪和埃克特列举了“液态消费”的三大特征。
周期短:短时间内不断变换消费对象。
许可制:消费者没有商品的所有权,只是购买了该商品的临时使用权。典型例子有:租赁和共享。
去物质性:既然功能相同,则尽可能减少物质性消费。
本书中提到的倍速播放、快进10秒、剧透消费,以及有这些习惯的人追求的享乐主义和他们的急性子,都是“液态消费”淋漓尽致的体现。
■ 免费增值服务的极限
影视市场上,创作者今后很难再继续采取只要用心为懂自己的观众(“铁粉”)创作优质作品就可以了的态度;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必须把习惯使用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的观众作为主要客户来进行创作。在以“液态消费”为主的社会氛围下,忽视了倍速播放群体的电影是很难获得好的商业价值的。
当然,有很多人无法认同这一观点。事实上,鲍曼自己在使用“液态社会”这一概念时就带有贬义,伯迪和埃克特也并不支持“液态消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液态消费”和倍速播放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就像人类现在已经无法忍受没电的苦日子一样,他们已经无法舍弃倍速播放这种既方便又合乎逻辑的观影模式了。
■ 2小时的电影时间太长
每天花大量精力带孩子或照顾老人的夫妻、加班到深夜的工薪阶层、上学和做作业之外不得不打工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挤时间一口气看完2小时的电影简直是奢侈,更别说看几十集的连续剧了。
我亲身体会到文章短才有人读。一般商业网络媒体栏目文章的字数最好在4000字以内,也有不少媒体要求文章字数在2000~3000字,甚至1000~1500字。有了字数限制,作者就没办法写得太详细,只能总结性地概述。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浏览量大的文章”急剧减少,可供免费阅读的文章和影视作品数量剧增。
■ 单位时间内信息处理能力强的观众
固然,信息处理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是两码事。但也不能否认,喜欢倍速播放的人,他们的大脑处理视频的速度的确会比其他人更快。今后,影视创作者——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 摆脱束缚
本书从多角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观众的倍速播放、快进10秒等观影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归纳如下:
三大主要原因是:①影视作品过剩,②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忙碌而过度追求“性时比”,③用台词传达一切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
①的背景是,以视频共享平台为代表的影视媒体日益增多、日益多样化。
②的背景是,社交网络上过量和强制共情的信息让现代人感到焦虑、害怕失败,认为没有个性就无法生存。
③的背景是,随着社交网络上“这是智障者都能说出来的评论”的传播,大家普遍追求表述上的简单易懂,而且在评论时越来越随心所欲。
📝閱讀心得
書中歸納倍速播放的三大主因:
影視作品過剩
現代人因生活工作忙碌而過度追求「性時比」
用台詞傳達一切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
第一點,影視作品過剩,可以延伸到《選擇的弔詭》、《過曝世代》等內容。
第二點,過度追求「性時比」:
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ratio)——性能和價格的比例,CP值。
性時比(time-performance ratio)——性能和時間的比例,TP值。
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CP值可延伸到生產力思維,TP值可延伸到效率主義,這兩者都建立在「機會成本」,又稱替代性成本,簡言之「所犧牲的代價」之上。
第三點,用台詞傳達一切,可以延伸到淺碟文化、後現代主義等。後現代主義粗略而言,可說是對前代的反動,例如:後現代藝術中杜象的《噴泉》(小便斗)。到解構主義、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等,例如:當代的性別議題。
蛙化現象
「蛙化現象」原本指的是:當女生被喜歡的人告白,反而就突然不喜歡對方了。
蛙化現象似乎與劇透現象有相似之處:「期待」往往比「實現期待」更令人愉快。就像拆禮物前的期待是最美妙的,但拆開後反而顯得平淡,這是一種享樂適應。可能因為選擇過多,我們發展出了一種「快速打破期待」的決策模式,例如:先試車,後交往。
電梯簡報
「電梯簡報」是指:在有限時間(30-60秒)的場合中,以簡潔有力的方式迅速傳遞個人、產品或是服務資訊,並讓對方想進行後續的談話。
電梯簡報與快電影、劇透現象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消費者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判斷內容是否值得投入。而說書人、影評人以及短影音的創作者,便成了這個時代的「電梯簡報」,幫助人們快速了解亮點。當今的觀眾已無時間聆聽冗長的鋪陳,甚至連音樂都要像短影音一樣直接進入副歌部分。
早期的鉤引式行銷漸漸失效,觀眾對釣魚標題已經習以為常,並不輕易上當。製造懸念的套路對現代人已不再有效,觀眾反而習慣等待整部作品完結再觀看,或者直接選擇看原著或查劇透,結尾的懸念似乎不再能帶來情緒波動。
人們現在以一種資本家的心態來消費影視及文藝作品,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我個人對此持樂觀態度。倍速播放與加速主義的興起有著一定的聯繫,對於自媒體創作者來說,或許可以從中發掘到潛在的商機。
自由軟體、創用CC授權與AI
我個人支持內容無價、知識共享的理念。自由軟體與創用CC授權大體上都是反商業化的,倡導開放和共享。
以音樂產業為例,過去必須先購買專輯才能聆聽,如今則是先聽後再決定是否支持。內容產業逐漸從「先付費後使用」轉變為「先使用後付費」,像是網路服務、手機遊戲等,許多都採取先免費使用再考慮是否付費的模式。過去周邊商品是附加價值,現在周邊反而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因為主體內容已經公開,人們可以先享受,再決定是否贊助,這是當前內容產業的主要運作模式。
對於出版業,我也持相似看法。書籍未來或許會更多地作為副產品存在,用來收藏,而知識則應該是公開的。例如,一些電子書平台已經提供月租或租書服務,雖然出版界有些反對聲音,但我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AI的快速發展,未來或許翻譯書籍可以同步上架,實現更快速的知識傳播。
AI的進步也對著作權與引用產生了影響。現在已有AI可以讀取電子文檔,並根據內文提供答案或摘要,甚至避免抄襲的方式是將原文交給AI改寫,便可繞過版權問題。比如,將這篇文章貼給AI改寫後,便可以當作自己的內容產出。
隨著AI生成的電子書越來越多,勢必會面臨資訊過剩的問題,這也讓人感到有趣,因為許多人又會將電子書、長文交給AI來總結重點。如果未來AI能連接電子書圖書館,它將成為人類的知識庫,能夠針對特定書籍提供回應並標記引用,甚至多本書籍互通,與AI的對話也能產生新的觀點,進一步充實AI知識庫。
族群分化
2010年以来的教育内涵是“尊重外貌、人种、性别的多样性”。学校和社会也反复强调,对待个人隐私问题,沉默是金。这意味着他们受不了其他世代(长辈)不承认多样性,不尊重个性的咄咄逼人,受不了他们毫不留情地批评。长辈们的观念里有根深蒂固的“御宅歧视”,高中生们则断言自已完全没有,他们甚至觉得,不在意才更礼貌。
當代的普世價值強調尊重、友善與包容,「我尊重你的觀點,但你也要尊重我的選擇」。簡單來說,這變成了「我尊重你的觀點,但你也要尊重我(封鎖你)的選擇」。與其疲於辯論與爭執,倒不如抱團取暖來得輕鬆舒適,「歸屬感」是意義的四大支柱之一,無法否認「抱團取暖」確實能帶來一種生活的意義感,儘管這種意義可能帶有虛無性,卻是當代的現實。
以政治正確的《星鳴特攻》為例,這款遊戲上線僅12天便停服。人們尊重政治正確的理念,但卻不願接受被強制「教育」。無論是父權、女權、左右派還是藍綠陣營都如出一轍:「我們尊重,但謝謝不聯絡」。這種現象或許是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社會中的一種延伸與體現。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粗略來說,可以理解為打破既有的框架與權威。例如,後現代藝術打破了原本藝術形式的框架與定義,像《4分33秒》這樣的作品也被視為後現代音樂創作,後搖滾則是一種對傳統搖滾樂框架的跳脫。
後現代主義還與淺碟文化密切相關,因為當一門領域的專業化程度越高,人們則越不願「被教育」。例如:
明明紅酒不好喝,卻要學會品味。
明明松露散發著瓦斯味,卻要學會欣賞。
明明名畫無趣,卻要學會鑑賞。
當代文化中的現象,如請棕熊來評鑑蜂蜜,或許間接體現了這種後現代的思維:我們不再需要被告知應該喜歡什麼或怎麼消費。人們拒絕被教育如何享受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直接、淺顯的娛樂——例如爽片和爽文的流行。我個人對此持樂觀態度,畢竟,人生沒必要弄得太複雜。
節能模式
有些大学生直言不讳地说:“用倍速播放不用投入太多感情,这种感觉挺好的。”通常,若是不能将感情代入,是不利于对作品的鉴赏的。但为了不让情绪有波动,为了能平静地看电影,倍速播放当然是个好选择——不必用心用力,不用在看电影时过分投入、浪费感情。
這個觀點是本書的亮點:倍速播放的原因之一在於「不想讓情緒波動」。在認知行為治療中,有一種將非理性信念用滑稽音調(如唐老鴨聲)唸出的技巧,這樣能幫助人們形成抽離感。倍速播放似乎也具備類似的功能,透過這種「出戲」的方式,讓觀眾以客觀的角度檢視內容,避免情緒波動。
或許當代年輕人已經熟悉認知脫鉤、分化(將思維與感覺分離)等心理諮商技巧,然而,長期的抽離感仍可能引發某些潛在問題。
視障者的速聽
如果有去過視障者按摩,應該有機會聽到速度非常快的語音,在一些訓練機構也有提供視障者聽速的訓練。換句話說,倍速播放其實是可以訓練的。如今,許多人已經能在倍速播放Podcast的同時進行其他事務,這顯示倍速播放已成為年輕世代的一大趨勢。
有一個小技巧是,當你讀書時如果習慣在腦中「唸」出文字,可以試著想像改以倍速播放的音調(夾子音),這樣可以提升閱讀的速度感。
成人片式閱讀
有很多人打趣地说:“我看成人影片(AV)的时候也会快进。”的确,色情片观众为达目的不顾情节,会反复观看特定画面,与享乐主义别无二致。
在一些關於閱讀技巧的書籍中,確實提到過類似的方法:只讀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先看結論、不必讀完整本書。這種目的性的閱讀方式其實頗像觀看成人影片,而說書者就像是製作成人片精華的二創者。
或許我們可以借鑑成人片的套路,將其應用於自媒體內容產業的創作策略上。說不定那些成功的自媒體已經是這樣操作的,雖然仔細想想還真有點好笑。
效率主義、生產力思維與慢生活
從追求CP值到TP值,效率主義原本是資本剝削勞方,現在卻反過來,勞方或消費者開始利用資本主義系統中的高效模式來獲取最大利益,這種「剝削」已經不再單向。「精準行銷」變成「精準消費」,消費者像資本家一樣挑剔、貪婪,追求每一分金錢、時間的最大回報。這種轉變我不認為是負面的,反而覺得值得推進,因為它展現了後現代的一種表現——權力結構的顛倒和重新定義。
至於逃離體制的慢生活,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這種「倍速社會」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可能並不矛盾。一方面,倍速播放壓縮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能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多事情;另一方面,慢生活是一種相對概念。我們或許可以在內心慢下來,保持一種抽離感,而同時看著外在世界以快進的模式運行。這就像兩個時間流速不同的維度同時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想像一下,當你以倍速播放一部影片時,畫面快速閃過,而你本人卻可以選擇在現實中慢慢享受一杯咖啡。這仿佛是兩條不同時間流速的平行線在同一空間發生交集——你的生活節奏可以很慢,而你消費的內容節奏卻是快的。這種狀態展示了當代生活的複雜性與靈活性,也是人們如何在快節奏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慢生活」的方向。
最後,儘管這本書的結構比較鬆散,但它卻頗具啟發性。上述討論也都還有延伸思考的空間。以書中內容作為總結:
我们不得不承认,“液态消费”和倍速播放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就像人类现在已经无法忍受没电的苦日子一样,他们已经无法舍弃倍速播放这种既方便又合乎逻辑的观影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