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作品|灵异桌面——跨界
最近内地高校陆陆续续开始放暑假了,虽然我都是一直蹲在家里,但换了个叫法对作息和心态还是有些许改变的。闲下来的时候,翻翻手机看看各种大佬满天飞的设计网站,想着自己也来搞搞所谓创作。除了室内效果图,也做一下别的插画CG什么的来玩玩。但越做越感觉困惑,感觉自己对所谓“图像”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们常常会这样说一个图像,说它是室内效果图,是海报,是插画,是书籍封面……这种分门别类的叫法是依据什么呢?我以为是依据它们的用途,及目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用途提出的需求改造着(特化着)图像不同的方面,使它们的最终形态呈现出如我们所看到的种种差异。这种理解图像的方式是工具性的(图像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也正是因为有了目的我们才能更稳定更有理据的看待和评价手段(某张封面图做的好不好可以研究对比一下它的点阅率怎么样)。这种方法是很常用也是很实用的,但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做一张图但是没有目的,我不为任何事情而去做它,我也不会预期它在任何地方有任何用处。
举一个不算恰当但是有趣的例子:假设房屋失火了我要逃生,这时候为了这个目的,我可以撞门、砸窗、泼水、等待救援……对于这些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常识、伦理、科学等等角度来看待和评价它们,来指出问题、提出意见。但如果我抽去失火逃生这个环境和目的(这样一个荒诞的情景:你为什么撞门?不为什么。你为什么泼水?不为什么。),那我们要如何看待上述的手段呢?我们会想象预设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呢?(我为什么做这个图像?不为什么)
当然可以说这种例子是不恰当的,我们可以说图像本身作为手段是可以独立产生意义的,即使它原先的目的消亡了,它也可以坚实的存在。但我以为:如果发生上述的情景,问题并没有消失,它还是会出现的,只是引发的荒诞程度有所不同。
不仅是旁人的看待和评价会出现迷惑的情况,在做这个事情的人本身也会产生迷惑。因为图像作为手段被目的“使唤”这种形式已经是太习以为常的事情了,翻身做了主人,却发现做主人的苦,现在要自己产生意义,要自己找东西来使唤。(做室内效果图是一个很清晰的事情,就是要清楚的展示空间,让客户明白这个空间是长什么样的,然后做好看点让客户心动,这张图的所有形式都是尽力围绕着、服务着这些目的。但如果有一天我不用想着服务客户,不用想着销售楼盘,那我做这个图是为了什么呢?我又要用什么表现形式来做这张图呢?)
上面这两张图就是抱着什么都没抱着的心态去做的。或者说是一些硬想出来的目的:好玩、好看、别让自己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