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个逐渐接受失控的过程

林安
·
·
IPFS
创业就是一个独立工作者不断放弃自己对一件事情十足掌控感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还要远程协作,那种失控的感觉就更加强烈。安全感的建立来自两个人之间的全然信任,即使得不到及时回复,也相信对方一定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的十足信任。所以能够远程协作的人,一定要认可对方的底层价值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线上沟通协作时减少猜忌。

年前分享了我去年在人际关系上想通的一些事情 :30岁这年,我在人际关系上想通了几件事

过年期间又梳理了2022年我在工作方面的思考感悟,大部分来自过去一年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动态。

它们是全职创业这一年我对工作和创业的思考。虽然在创业这条路上我还是幼儿园水平,但也在摸爬滚中学到了很多,整理的过程既是对自我成长路径的反思,也能提醒自己有没有走偏。

今天分享的内容仅代表个人感悟,不保证绝对正确,期待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交流👏。

-创业篇-

1.创业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以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它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我的欲望、痛苦来源、阴暗面和不足。由于转换了视角和身份,一些平时生活中不会觉察到的情绪和体验,也渐渐从体内生长了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看见自己,修正自己的过程。

创业也帮助我更加了解他人。你会认识很多利益之交的人,也会看清楚在这件事情中谁是朋友谁是商业伙伴。商业世界的社交更多是冲着利益来的,当我的交友基本都来自工作中时,可以交心的朋友反而变少了。

分不清利益之交和朋友之间的边界,容易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比如并不想成为朋友的人跟自己过度交心,以及以为是朋友的人却只是利益之交。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边界,也是保护好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边界不受侵犯。


2.创业就是一个独立工作者不断放弃自己对一件事情十足掌控感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还要远程协作,那种失控的感觉就更加强烈。

安全感的建立来自两个人之间的全然信任,即使得不到及时回复,也相信对方一定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的十足信任。所以能够远程协作的人,一定要认可对方的底层价值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线上沟通协作时减少猜忌。


3.创业者最底层的能力是什么?作为一个幼儿园阶段的创业者,我觉得创业必备的能力不是商业思维、自律、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而是情绪稳定。情绪稳定就是状态稳定,状态稳定的时候才能持续、绵长地做好一件事情。

也许情绪的频繁波动适合独立做艺术创作的人,因为情绪很多时候就是灵感的缪斯,大悲大喜总是能带来额外的情感体验,刺激我们去创作。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情绪起伏一旦过大,就失去了稳定做事情的节奏,太灾难了。


4.创业与合作有时会让一个人的缺点最大程度地暴露出来,也能照见人性中非常多忽明忽暗幽微的部分。当我们是一个员工时,可能会抨击老板的某种行为,但是当我们有一天成为了老板和管理者,可能会无意识中变成那个曾经被员工吐槽的老板。仔细琢磨,其实就是角色转换之后,经不起人性的诸多考验。


5.做团队要不断克服自身的完美主义和掌控感。我以前是一个掌控感很强的人,什么事儿都想按照自己的风格来。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一次杭州青色组织的活动上,组织者让大家两两一组,一个人指导另一个人闭着眼睛画出一个物体。有的人完全给对方想象空间,给出一个大概的意向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有的人一笔一划、前后左右都跟对方描述的很清楚,完全让对方按照自己的顺序和思路去画。

最后出来的结果是:前者往往画出来的东西更接近物体本身。越想操控对方按照自己的步骤画,越容易画得四不像。很不幸,我当时属于后者——我的合作伙伴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副“四不像”。当时看着别的小组画得很好,心里一阵懊恼。

后来自己做团队,越来越意识到团队作战和一个人独立作战完全不同,一定要允许试错、失败、不完美、失控。

要选择相信对方,包容每个人的不完美,不把犯错当回事,让他们感受到被充分信任和允许,才能慢慢培养出一种超出做事儿本身的团魂,反而能够事半功倍。


6.创始人不能是公司里最厉害的人,团队里一定要有很多在不同维度比你厉害的人,公司脱离了你才能正常运行。


7.创始人在具体的工作细节上要尽量缩小自己的ego避免过多把自己的情绪、喜好和风格强加在执行者身上。哪怕看到的结果没满足自己的标准,也要努力克制,少对别人主导的工作指手画脚,不然所有工作到最后都会刻上自己的局限性。以及,不快乐和不被认可的人是无法好好工作的。



-工作观察篇-

8.我们可能得认清一个现实:大部分工作是不喜欢且赚不到什么钱or很喜欢但赚不到什么钱,二选一。

少部分工作是相对喜欢且可以赚钱的,极少部分工作是十分喜欢且能赚钱的。

大部分人能找到一份相对喜欢且能赚钱的工作,就已经要阿弥陀佛了。


9.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看ta的天赋资源(出生就拥有的东西),还要看ta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这两个是后者怎么模仿都学不到的东西。一个人是自己经历的合集,只从ta的经历中抽出某一块拼图去学习模仿,忽略他人的成长背景和天赋资源,注定套用不到自己身上。全盘思考而不是局部模仿。

10.任何人、任何平台、任何所谓的资源人脉都不是你的资产。你的资产是你的大脑、你的心和你的人本身。

11.今天有一个博主朋友跟我说重新回去上班了。几周前一个正在上班的作者朋友跟我说要开始自由职业了。

这几年看着很多人在几种不同的状态里来回流动:上班、自由职业、GAP、创业……

以前大家都那么害怕脱离单一轨道,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敢于跳进跳出,其实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多跳进几次未知领域,对失败和恐惧脱敏了,才能更轻松地游戏人间。


12.前天晚上和古典连麦直播,有一个问题是未来几年有什么副业值得做。我们讨论了4点:

(1).依托互联网的线上型工作

如果你做的是纯线下的行业,提前准备也往线上转,不是说线下不值得做,线下肯定是商业体系和人类需求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两条腿走路,抗风险性更高。

比如以前做线下宠物店的,可以考虑线上同步做宠物自媒体或者宠物用品电商等,多铺几条路。

(2).情感链接型产品服务

链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递情感价值。虽然现在元宇宙很热门,线上社交也越来越便捷,但是人总归是需要更有实感的体验与链接的,这部分体验感线上不可替代。

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红药丸和蓝药丸,你是愿意插上管子活在脑中的虚拟世界,还是活在真实世界里。

这几年孤独经济很火,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越来越原子化。但是另一端,各种语音陪聊、早晚安服务、鼓励师、情感咨询师的需求量也在激增。

可以搜搜看淘宝上那些语音陪聊、树洞倾诉类业务,每个月成单量有多少。我认为,为人提供深度情感链接的职业,在未来是一种趋势。

(3).互联网➕语言

这几年一直很关注数字游民群体,这个群体除了有线上远程办公的优势外,还有一个优势是英语很好,很多人还精通多门语言。

实现全球地理套利不是只靠一份可以远程操作的工作,语言也是一把开启肉身自由的钥匙。

很多自由职业者如果英语足够好,还可以在国外的自由职业招聘网站上接项目,比如Upwork,在国内工作赚美金收入,这也是一种套利。

(4).远程工作,在线协同技能

这几年大家都在讲远程办公,大环境的变化也逼迫一些企业被迫实验了远程办公,真正试过以后会发现,只要拥有一套远程协作的管理系统和方法论,对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远程反而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它可能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但会是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而且国内不是没有全员远程办公的公司活得很好的案例,全员远程也能实现人均产值比普通企业高,离职率又奇低,是存在的。

所以作为个人,从现在开始多学习一些远程协作的工具和线上协作的方法,不是坏事。

最后还想说,招聘市场的行情一年比一年差,每年都在说大厂裁员、中年危机、集体失业,今年甚至连金三银四都消失了。昨天看到一条新闻说,2022年或许是大学生就业最艰难的一年,有1076万毕业生,而目前开放的岗位明显没有这么多。

如果是今年这种情况,你还会不会离开职场选择自由职业?

我肯定不会动,我会先稳住目前的工作,同时同步探索副业,给自己多储备几条路。等副业收入稳定了,外部市场也恢复了,再出来。

自由职业和创业都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盲目冲动≠有勇气。勇气是看清了现状以后再做出义无反顾的选择。

一些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13.

(1)如果做一件事情让你变得犹豫不决,始终下不了决心,就不要做。

(2)如果做一件事情让我们长期陷入消极的负面情绪里,不要做。

(3)相信直觉,当直觉告诉你不对劲,当机立断、及时止损。眼下的沉没成本和将来的损失比起来,不值一提。


14.

不刷社交网络心情就会好起来。不刷SNS的时间里我在干嘛:

1.写东西/记录

2.学英语

3.睡觉

4.听播客

5.散步

6.运动

7.发呆

8.主动查资料获取一些感兴趣的信息

每天记录一下哪些事情带给我的愉悦感高,就多做;哪些事情做的过程中和做完以后持续性心情很差,就少做;哪些信息看了会引起焦虑和烦躁,就屏蔽,避免自己对查看负面信息上瘾。

以及,微信消息不再看到了就回复,先把手头的事做好,空了集中回。聊天尽量语音电话聊或者线下见面聊,线上聊天杀时间且效率奇低,如果想深入交流探讨一个话题或者认识一个人,还是得线下。


15.

最后分享去年最大的一条人生感悟:不生病就是最大的财务自由。

希望大家今年都健健康康的💪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们调研了320名自由职业者,发现他们“并不自由” | 数读自由职业002

2月复盘 | 既然逃避没用,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90后对话00后、80后:年龄增长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