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史多莉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習近平有用微信嗎?

史多莉
·
·
大概五年前,一位在上海文化圈的朋友聊天時問我:「你覺得習近平有用微信嗎?」當時心裡想:這是什麼問題,當然沒有啊...吧?他怎麼能接受微信的監看機制監看到他?「那他要怎麼知道、感受到民意?」朋友又問:「如果他有微信,他的朋友圈都是誰?」

至今,中國放棄動態清零的決策過程仍然是謎。我們來假想可能情況:

中宣部長或幾名常委來找習,他們揣度著要用怎樣的用語才能表現事態的嚴重但又不會顯得過於慌張。「現在各地出現一些抗議行動,主要是由學生開始的,他們對於一直封控感到不滿,要求解封。」

「多嚴重?」習問。

報告人小心展示著網上收集到的抗議影片,然後說:「報告,雖然是極少數的分子,但有人喊出了『下台』,也有人應和......我們不必過分放大這群人的代表性,但是也絕對不能忽視他們可能造成的惡劣影響。」

自居整個中國抗疫都是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習想了一會兒,說:「最近廣州、重慶、北京的病例越來越多,看來要防住難度很大。前陣子我去印尼和泰國開會,沒有人戴口罩,看到的民眾生活如常。也好,我們中國共產黨是最重視民意的,現在也許是個時機改變策略。」

他心想,20大也開完了,不用擔心什麼全民湧向醫院演變成社會風險的問題。本來還想透過防疫政策,好好考驗各地方首長政治忠誠和執行能力的,至少堅持到明年兩會之後,所以11月1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只說要「優化」防疫,沒說要改變清零。沒想到大家都撐不住,可惜了。

他說:「只是,前期我們做了那麼多清零的努力,現在的轉變要注意引導輿論,不要成為民眾不信任黨和政府的理由,更不要變成境外勢力藉機破壞。要讓老百姓感受到黨和國家決策的合理性,醫療方面也要盡力配合。」

「那是一定的。總書記放心。中國現在放寬防疫,人民的死亡率無論如何都比美國等西方國家低很多。輿情管理的部分,會請中宣部加大注意。」

沒有想到老大那麼爽快。但是老大究竟是什麼時候有了「病毒其實是清不完的」的想法?他們也不敢多問。畢竟幾天之前,黨媒還在「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中國終於放棄清零了。表面上「民意」起了作用,核心是「政權不能受影響」。過去三年來,那些被防疫人員已消毒為名侵門踏戶後居民的憤怒、那些受不了封閉和經濟壓力的一次次跳樓,那些社群媒體上的哀嚎與爭辯,哪一個不是民意?他可曾聽聞?聽聞了是否有感?

XXX

大概五年前,一位在上海文化圈的朋友聊天時問我:「你覺得習近平有用微信嗎?」當時心裡想:這是什麼問題,當然沒有啊...吧?他怎麼能接受微信的監看機制監看到他?若要溝通聯繫,高層肯定有專屬的一套做法,不管那是另一種封閉的線上通訊軟體,還是如007電影般手上戴個特殊小戒指按個鈕或轉個方向就能發出特別訊息,其他政治局常委或秘書就能收到......;總之,怎麼可能跟著數億人同用微信?不僅不安全,也太沒有「階級之別」了(沒錯,最講打破階級的組織往往最重視階級差別,只是不以此為名)。於是回:「應該沒有吧。」

「那他要怎麼知道、感受到民意?」原來她的疑問是這個。朋友又問:「如果他有微信,他的朋友圈都是誰?」

想要知道民意,微信的朋友圈很重要嗎?高層日理萬機,哪有空像我們刷個手機一小時就這麼晃過去了也未必得到什麼,浪費時間居多。

但一直到2022年3到5月上海封城期間,才深刻體會到微信朋友圈作為民意帶來的衝擊力量。有好幾次,我的許多微信友人會轉發同一篇文章,那種累積的共鳴感帶來強大的震撼力,彷彿力量不是加總而是加乘的效果。你會知道有相當一群人正在悲憤什麼、想要什麼,一個案例或一篇好故事,為他們說了一切。

譬如,3月時那篇「回燕郊的路」,說的是住在燕郊而在北京工作的人,如何被防疫政策「卡」在兩邊,過程缺乏尊嚴;也許是為了讓文章能活命吧,作者用詞委婉懇切甚至卑微,卻更叫人心疼。

最經典的,莫過於4月底時有上海人剪輯製作了一段影片「四月之聲」,用真實在網上流傳的各種錄音,串起上海人封城期間的苦況。那天晚上,忽然朋友圈裡人人蜂擁而上,轉發各種平台上的「四月之聲」,甚至將影片或標題倒著放,就為了跟網管賽跑,在每一次的刪帖下架前,讓再多一點點人有機會看到影片。

頭幾次看「四月之聲」時,我剛離開上海、人在北京,每看必哭泣、落淚。這幾年不定期駐點生活都在上海,微信朋友多是各種跑新聞或是私下認識朋友的場合中加上的,他們的轉發就是表態,相當程度能反映不同上海人的心聲。今年4、5月封城期間,還有好幾波這種朋友圈裡同時間大量轉發同樣文章的「共鳴時刻」,包括某位上海防疫官員在高壓下自殺的訊息,看得讓人心驚膽顫、無能為力,全是一群連家門都邁不出一步的人在網上無聲談論,能做的,也唯有閱讀和轉發。

然而,龐然14億中國人的最高領導人,需要看微信來取得民意嗎?且不論習近平的朋友圈(如果他真的有用微信的話)裡可能都是轉發新華社與人民日報評論這種表態間拍馬屁的文章,除了偷偷用匿名帳號趁網管刪文前搜一下另一個社群平台微博之外,國家領導人想知道真實民意還有哪些管道?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吳思在「潛規則」中有一篇就叫「皇上也是冤大頭」,以明朝為例,說明握有一切權力的皇帝,依舊被蒙蔽,不知軍窮民困,不知軍糧與稅費被一層層克扣,不知弄臣玩權專斷。自縊「殉國」的明崇禎帝,死前還寫:「我自己有不足,德性不夠,惹來了上天的怪罪。但這一切,都是由於諸臣誤我。」

書中說:「都說皇上如何威嚴了得,而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塊頭很大卻又聾又瞎的人。」理論上,現代國家尤其是進入網路時代後,有更多機制、管道等不讓執政者被蒙蔽,但現實上,對元首來說,怎樣了解所有的部會首長和地方官有好好做事、好好做人,怎樣在知道他們沒好好做事時當機立斷採取處置,始終是執政掌權者非常重要的課題。對民意的理解和回應亦然,否則現代政治人物不會那麼重視臉書、推特這些平台。

XXX

回到「如何理解民意」。

什麼?資訊過載看微信太沒效率?有經驗的人告訴你,有一種東西叫「內參」,內部參考消息之意,那些派駐中國各地的新華社等中央官媒記者,除了發些宣傳性的報導,其實也寫些只給高層看的「真實情況」。

美聯社2022年11月初報導,應該是最無所顧忌的內參,也有了變化。10多名中國學者、商界人士和官媒記者透露,隨著習近平不斷鞏固權力,即便是這種不對外公開的內部報導機制,也遇到了難以提供坦率評估的困境,任何質疑黨的路線的內容都可能帶來風險。

在中國這樣輿論管控的專制社會,內參的重要性如何?至少從一些事後披露的消息來看,2019年12月底、2020年1月初,已經有新華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和總台央廣湖北記者站站長等人在撰寫有關武漢肺炎(COVID-19,後稱新冠肺炎)傳染情況的內參。而全中國的老百姓是直到2020年1月20日,看到傳染專家鐘南山在電視節目上說此病毒會「人傳人」後,才了解其風險狀況。3天後,武漢封城,但高層是早就在1月中上旬就在盤算評估。看不到內參又得病的老百姓們,只能自認倒霉吧。

如果連內參都不再說真話,或只挑著說迎合當權的話,就讓人想到毛澤東在1957、1958年一心要做人民公社的情況一樣。人民日報在被毛澤東批評過之後,內參的傾向也開始自我調整了,報導人民公社就從正面角度描繪,儘管當時有些官員對此態度非常保留甚至反對,而且農民也不是沒有抗拒。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吃大鍋飯,加上農村主要勞力都加入全民煉鋼、修水利,各地方主政者討好毛澤東不斷上修糧食上繳指標,最終釀成全民饑荒的大悲劇,死亡數千萬人,至今中共提到這段還要遮掩稱之「三年自然災害」。

顯然,2022年的習近平,在科技監控與數據滿佈的中國,他的重要訊息來源不會只有黨媒內參。不過,我們說的不只是用來做決策的「訊息」,還有那真實能感同身受的「情感」,在激發共情這一點上,社群媒體確實是強項。只是,習近平若也上微博、微信,是否還是會卡在同溫層裡?END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