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權定我的宿命 - 亂世讀書會第八次筆記

黃牛山人
·
(修改过)
·
IPFS
·

華理克牧師有本暢銷書叫《標杆人生》,我十四年前拜讀過,對我的影響甚深。書中其中一個比喻是這樣的:一條船若找不對方向,就算上面的人如何努力划也是枉然,因為付出的努力只會令他離理想的目的地愈來愈遠。華理克牧師因此認為人生首要理解上帝創造自我的「終極目的」為何,而此目的只有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不反覆尋問探索,才可領悟。

信徒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由上帝賦與不同的目的,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每個人都天生有獨特的目的,只是沒把這目的歸因基督教的上帝。在他眼中,一個公義的社會資源分配過程是基於人或機構的特質如何,而不是基於平等和自由意志等原則。他甚至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是當奴隸的料,不讓他自由反而是對他更好 - 這論述跟「中國人的資質不配有民主」如出一轍。亞里士多德於是認為,最好的笛子應該給吹奏技巧最好的人,因為那是笛子被造的意義。跟羅爾斯和康德的想法不同,平等和自主不是最重要的原則,適切才是。


人生的目的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人生的目的有天生的因素存在,例如家境、才能等,所以也註定每個人在社會中獲得的份是怎樣。這想法明顯跟羅爾斯及康德等的思想衝突,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無論什麼背景,也有些基本相同且重要的特質,例如人的尊嚴、自由、生命等;社會現狀導致某些人的價值較低賤,是不公義的。

亞里士多德對人生目的的理解似乎跟基督信仰的價值觀相乎。基督教也強調每個人皆具有創造的目的,「百節各按其職」不盡相同;然而基督教沒有很清楚的思想指導社會資源是否也該以此原則分配。我相信其中一個分配公義的原則是以憐憫的心主導個人的行為,例如鼓勵人輕看財富,賙濟貧窮等行為是出於自發的憐憫心。社會中不公平的現況,似乎就跟大自然偶然的法則一般是無可避免的。

「目的論」源自人觀察大自然的運行:石頭向下掉因為它的歸宿是在地上,水向低流因為它的歸宿是在海裡,順著自身創造的目的自處看似是最合理的,但我質疑如此處世是否具任何道德價值。


機構的目的

此理念若用於機構,則機構的資源分配原則需切合其存在的目的,公平並非最重要的原則。作者以大學為例,若大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為社會提供專才,則收生應以行業的專業需要為準則,以此原則分配資源的話,那些「不具經濟價值」的科目如天文、體育、哲學等,便較難獲得支助,具這些天份的學生也較難獲得在大學被栽培的機會。過往美國便曾有大學的法律系因為「沒有律師樓會聘請黑人當律師」而拒絕收黑人學生。然而,若大學的存在目的是培養多元的社會、 自由的思想、完整的品德,則收生準則與學科資源便不會單以學業成績來判斷。

但誰有權決定一個機構的存在目的呢?讀書組中有同學提出,機構的資金從誰來誰便可以決定機構的目的,但那應該是最高原則嗎?例如在風眼中的香港電台雖然是一個由公帑支撐營運的機構,但同時又是監察政府施政的媒體第四權。作為新聞從業員,應該忠於新聞專業求真呢,還是忠於發薪水的老闆?中國政府也搶著為傳媒機構的存在目定義,故有「媒體要姓黨」之說,令大眾慢慢覺得媒體為管治權力服務是合理的義務。


政府的目的

政府和國家的存在目的又是什麼呢?亞里士多德針對政治參與有獨特的見解,認為只有在參與大大小小的政治時,人才能鍛練出高尚的品格,這跟「政治都是骯髒的」這普羅大眾的印象距離很遠。他認為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在於人有語言的能力,可以語言交流溝通、社交組織、以至辯證是非,而只有在與別人辯證的過程中才能靠近真理。

他認為,政府和國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能活出一個真善美的生活,因此政府有責任訂立法律讓人民遵守,培養大眾美好的德性。然而誰能為「美好德性」作定義呢?像香港政府認為「愛國」是美好的德性,因此訂立各種法律規定人民去愛,這樣合乎公義嗎?根據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若「愛國法」是由立法者透過理性辯論所得出的結論,就算並非終極真理,也算是基於理性逐步趨向美善;但若在一個一言堂的專制政權下,政府「美好德性」的定義只是基於權力利益的偏執而已。

太多的例子說明亞里士多德這套「目的論」很容易被濫用,但卻又十分直覺,大眾按此道理理解日常生活的對錯毫不費力。


「無德獲殊榮,無才居要位」資源錯配的不公義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跟精英主義很相近,但以此批判當今香港的狀況,仍能得出社會處處不公義的結論。

活動中又再舉出阿叻獲銅紫荊勳章這經典例子,說明為何人們對此那麼反感;因為一個本應用作表揚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奬項竟落在一個大眾普遍認同無德之人手上,這是榮譽分配的荒謬。同樣道理,香港政府用人只以其是否效忠政權為量,無才的人因此得居要位,掌控龐大的公共資源分配權。社會奬勵制度懲罰身懷抱負的人而奬勵庸才,像落選民主選舉的人紛紛獲政府以公帑聘用,有能之士都恥與政府為伍。以「愛國」原則置於所有專業之上,正是每天令人感到荒謬的根源所在。

如亞里士多德所言,若擔任公職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個人修養,那在香港參與體制中公共事務的結果是剛好倒過來,公務職位只淪為以高價換取人的青春及靈魂而已。從前公務員被稱為「公僕」尚有種為社會服務的榮譽感,但在上週一公務員被逼簽署那不問是非效忠政權、放棄個人思想言論自由的誓約書後,還有何尊嚴可言?


下次活動預告:談社群主義,包括談我們切身面對的愛國主義。書本第九章 “What do we own one another”,課堂 Lecture 11 (Youtube 版)。

「亂世讀書會」逢週四晚 8:00-9:30 於線上以廣東話進行,最長 1.5 小時,過程禁止錄影錄音,如欲參與延伸討論請加入 MeWe 群組

公義課免費線上課堂

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y Michael J. Sandel

逢週四晚 8:00 讀書會線上連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黃牛山人分散式出版實踐者 網誌:bchai.cc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有關創作基金下一步的建議

玩電話

神奇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