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吵架也許是好的?
文|MK Kong
難度:★☆☆☆☆
曾聽友人說,家人與外國人拍拖,因為語言隔閡而無法好好吵架,所以感到很鬱悶,最後更加分手收場。情侶因常常吵架而分手我聽得多,情侶因不能吵架而分手還是頗新鮮。細心想想,吵架有甚麼意義呢?可能真的有不少!
解放自己
只要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很容易就會知道人有喜怒哀樂。縱然如此,我們對着陌生人甚至更熟稔的人,都不會隨便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而只會選擇以某種形象示人。我們與人吵架有時候就是「撕破」自己的面具,俗稱「搲爛塊面」,即將自己最不友善甚至面目可憎的一面展現出來。這種單方面的情緒解放或會嚇壞別人,繼而損害關係。可是,有時候有一些關係就是根本不值得維繫,尤其是與卑鄙無恥之徒的朋友關係。大不了, screw it。有時候對着這些人還要唯唯諾諾的話,恐怕有失尊嚴,變相辜負了自己。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曾提出,人性有兩個面向。一方面,我們想向別人赤裸裸地揭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慾望,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想要宰制別人,將人降於自己之下。吵架也有這兩種面向。
試探然後宰制對方
兩人之所以吵架當然就是有互不同意而且互不相讓的地方。情侶吵架有時候是一方猛攻而另一方就只有捱打,有時候是互有攻守,互相切搓。刀光劍影恐怕會不小心觸碰到對方的底線。這些「底線」可能是一些對另一半來說根深柢固或不容挑戰的信念。在吵架的過程中發現另一半的一些根本信念,形同了解多了對方是甚麼人。不過,如果兩人吵得怒氣沖沖,互相深懷敵意,恨不得想要捉到對方的要害來猛打,那這些揭穿出來的自我,很可能會成為對方嘲諷與攻擊的對象。長此下去,吵架必定會毀掉關係。
成長的契機
另一條出路是,在了解大家的根本差異之後,停下來先讓大家冷靜一下。了解差異是一段關係得以成長的重要契機。吵架過後,雙方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再嘗試理解對方,提出自己之所以不同意的原因,甚至嘗試說服對方改變想法,或甚可能最後發現到自己的盲點,最後互相成長。問題是,我們如何可以跳出原先充滿敵意的環境?如何才可以坦誠地面對大家毫不保留的自我?
康德認為,互信與平等的關係可以讓人安然地揭露自己,而免於被宰制之險,因此亦是人在浮世裡的避難所。要把握好成長的契機,先決條件是能有互信與平等的基礎。
無限的包容並不平等
吵架不是很理想的溝通方式,一直忍受或者「無限的包容」卻不是應有的態度。在一個足夠大的社會裡,如果有與你持不一樣意見的人,無論如何都說服不到對方,大家可以選擇終止交流,再將社會決策交由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去決定。但在一段感情關係裡,在一些重要的決定上,例如是否要結婚、生小孩等,如果雙方都不能夠得出一個大致相同的結論,這些二人一起才能夠完成的人生計劃便注定失敗。
我們沒有制度,可以公平公正地使得完全不想結婚的某某與另一半步入教堂。遇上這些情況,「攤牌」然後分開可能是最好的決定。相反,忍受或者完全順從對方的想法可能只是在壓抑自己的想法,或甚將自己的地位降於另一半之下。戀愛或婚姻總需要一些遷就,可是最終目的還是兩人共同幸福,而非獨個兒的人生規劃。如果真的不能夠接受大家的差異,分開有時候才最明智的決定。若然一段關係沒有平等的基礎,失去的不止是不被人宰制的尊嚴,還有安然表露自己思想、情感與慾望的堡壘。
註︰康德對人性的看法參考了 Allen Wood 的《Kantian Ethics》第十三章。
﹙原文刊於好集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