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奔放的織部燒陶器

鄒頌華
·
·
IPFS
·
提起「美濃燒」,很多人的印象是十二蚊店中的廉價日本陶瓷。的確,今天我們買到的「和食器」,有五成都是產自日本岐阜縣的「美濃燒」。然而,這個自七世紀以來就燒製陶器的地方,不但以量取勝,在十六世紀於美濃出現的「織部燒」,大大豐富了「和食器」的形狀和種類,甚至將日常生活器物,昇華成藝術品,形成了歷久不衰的「織部風」。
十七世紀的黑沓形茶碗,扭曲造型是織部燒的特點。

美濃和瀨戶,在地理上只隔了一條山路。古代的「美濃燒」,一直被誤會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的「瀨戶」所製造。直至1930年的考古發現,才證實大量「瀨戶燒」根本是「美濃燒」,「美濃燒」因此得到正名,其主要產品包括「瀨戸黒」、「黃瀬戶」、「志野燒」和「織部燒」四種陶器。「瀨戸黒」幾乎全部是黑茶碗,「黃瀨戶」主要是食器和其他小物,「志野燒」則以茶具和懷石食器為主,而後來出現的「織部燒」,則涵蓋所有器物。在考古遺址的發掘中,食器也以「織部燒」的量最多,可證其流行程度。

尤記得最初學茶道的時候,曾看到一個有一半綠釉的茶碗,不對稱的造型、抽象的圖案令我一看就愛上。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織部燒」。以故美食家及藝術家北大路魯山人非常推崇這種陶器,稱之為「純粹的日本風格」、「世界中獨一無二的陶器類型」。而與這種陶器有關的人物,就是出身於美濃的戰國大名古田織部。

古田織部畫像(局部),現藏於京都興聖寺

武將藝術家古田織部

提起古田織部,他在日本以外並不廣為人知。的確,論戰功他算是平平無奇,儘管是三朝元老,侍奉過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但俸祿只有三萬五千石(曾參加過三位天下人戰役的大名,通常至少得到十萬至二十萬石)。真正令他在日本流芳百世的,是他在茶道和多項藝術尤其陶藝上的突破,令他成為繼千利休之後的茶道界傳奇。而以其官位「織部正」命名的「織部燒」,也令他成為日本陶藝界無人不曉的人物。

「織部燒」是一種很容易辨認出來的陶器,特點是器形豐富,而且有別於傳統陶瓷器要求「完美的弧度」,「織部燒」多呈不均稱形狀,刻意扭曲卻又毫不造作;其顏色多樣,有綠、黑、棕、紅,其中銅綠釉可說是織部的signature colour,再加上幾何線條和抽象圖案,大膽奔放的構圖和造型,解放了千利休時代極為內儉的器物風格,幽玄侘寂不再是美的唯一標準,令人豁然開朗、會心發笑的東西,也是一種美。

至於這種獨特風格是否由古田織部所創,至今仍有疑問。北大路魯山人曾指出這些陶器在古田織部之前已經存在,但當時並未有命名。而目前的歷史檔案亦未顯示古田織部與「織部燒」使用的創新技法有任何直接聯繫。話雖如此,事實卻是在古田織部繼千利休成為「天下第一茶人」時,在美濃生產的「織部燒」成了茶道界的時尚。因此不少學者推論,古田織部就是指導美濃窯工創作「織部燒」的總設計師和推手。

日本器物之「真行草」

古田織部繼承了老師千利休的「破格」精神,因此他並沒有模仿老師的「寂靜」風格,而是獨辟蹊徑,開展了十六世紀桃山後期和江戶初期的華麗風采。織部不僅僅在茶道上走與老師不一樣的路,他指導下的創作,更令日本食器大放異采,出現各式各樣有趣奇怪的形狀。

傳統日本料理的器物,皆可分為真行草三個等級。「真」可以理解為最隆重、高貴的等級,器物通常是正圓形、正方形等端正器形,來自中國的「唐物」和朝鮮的陶瓷器,就是「真」的級別。「行」的器物較「真」輕鬆一點,有橢圓形、三角形、扇形等,在端莊之中加一點變化。「草」等級的器物則自由多變,有瓢簞形、沓形、手付缽等。

 日本早期非常推祟唐物和朝鮮器物,招待身份高貴的人必定用「真」之器。就算是千利休對茶道進行大幅改革,選用了「行」之「和物」,但所用的茶具食器大多是端正而色彩簡單的。由他監修下創作的「樂茶碗」,邊緣雖不完全對稱,但也不會扭曲得太誇張。

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織部脚付角鉢,圖案猶如兒童的塗鴉。

陶器有「設計」始於織部燒

千利休死後,是古田織部「發圍」的時候。在「織部燒」出現之前,日本陶器幾乎沒有任何設計或圖案。當然有一些是在燒製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圖案,如著名的曜變天目茶碗,但這些圖案是偶然成形的,而不是「設計」上去的;即使是想模仿青花瓷的「志野燒」,也只是一些簡單的釉下彩圖案。

真正令圖案「活」起來的,是古田織部。他創意大爆發,不再受制於先師的「侘寂」之風,再加上由唐津傳至美濃的最新朝鮮燒窯技術,令溫度可以控制的更精準,燒製複雜圖案、釉色或形狀不再困難,鮮明活潑的「鳴海織部」因而誕生。織部陶的圖案充滿童趣,給人無拘無束的感覺,既有自然主義的,又有抽象主義的,非常有喜感,因此曾經有人推測,這些圖案是織部按兒童的塗鴉而創作的。

古田織部一直推祟的並不是「真」之器,而是「行」甚至是「草」之美,那就是在不完美之中找到它的美,在不對稱之中找到趣味。其中黑織部沓形茶碗,形狀如平安時代的鞋子,就是「織部燒」中的佼佼者,問世時驚為天人,那種歪歪斜斜的造型,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確是當時甚至是現代中國和朝鮮陶瓷器中罕見的。

織部燒的器形變化多端,豐富了「和食器」的種類,圖為十七世紀的織部扇面形手鉢。

刻意卻不造作的扭曲風格

以故日本陶藝家加藤唐九郎曾說:「千利休欣賞自然的美但不會去創造它,織部則是將美創造出來的人。茶器成為藝術品乃是始於織部。」其實並不只茶器,

食器成為藝術品,也可說是始於織部。織部的設計給人強而有力的表現,又不失原始的樸素,更重要是刻意而不造作。現今很多陶藝家仿製的「織部燒」,技術雖然更發達,燒製也不只是美濃窯的專利,但造出來的作品都很彆扭,順眼的並不多。

要欣賞到桃山時代那種華麗與質樸並存的「織部燒」,大概要等通關後前往日本好幾間博物館拜見一下。其中位於京都北山通的「古田織部美術館」,是一間極迷你的博物館,每次的展品只有二、三十件左右,卻件件是精品。至於北大路魯山人製作的「織部燒」,夠運的話,仍可在古董店找到。如果想挑幾件「織部」食器在家享用,現今岐阜一帶有不少陶藝家,細心找的話,還是可以找到心頭好的。


原文載於2020年10月號《信報月刊》。

參考資料和圖片大多來自2003年紐約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大型織部展Turning Point: Oribe and the Arts of Sixteenth-Century Japan的展覽目錄。

訂閱贊助: https://liker.land/learnedfriend/civic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