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筆記|恐龍模型
還是幼稚園時期的我很喜歡恐龍模型,尤其是搭配繪本裡生動的解釋,兒時豐富的想像力甚至能讓眼前的模型彷彿活了過來,陪我在小小的遊戲室裡扮演一場穿越時空的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
恐龍模型不像阿兵哥(軍人)模型般樣式固定,多了很多想像的空間;有的可以在地上跑、有的可以在水裡游、甚至有的能在天上飛。這些等比例縮小的模型讓我可以自在地把玩,當然,看到漫畫、繪本、自然課本上的恐龍我都能一眼辨出,還能把它們各自的陸海空生活習性背得滾瓜爛熟。
因為這些模型,讓我們對恐龍多了一層真實的想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精緻的模型,讓我們無法再想像「模型以外」的恐龍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對恐龍的印象被模型的外觀銘刻在心中了。
╴
2022 暑假我和同學到南投、台中兩地旅遊,第二天行程的其中一個地點便是位於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
科博館幾乎是所有國中小同學的共同回憶,不僅是因為博物館特別適合做為學校寓教於樂的場域,館內的一比一等身大小恐龍模型,也讓許多大人小孩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相信也有不少人被嚇到。科博館的門面擔當:迅猛龍和暴龍,一直都是館內遊客的拍照重點。
那次台中行,友人第一次看到這兩隻機械裝置的恐龍,免不了脫口而出初見時的驚訝
「天哪~這好像真的哦!」
她回應,眼前的兩隻恐龍跟她小時候在繪本上所看到的一模一樣,甚至開心地在空中比擬暴龍那雙短得不成比例的前肢(我相信這對於暴龍而言肯定是莫大的冒犯)。
╴
有趣的是,我開始對友人口中的「好像真的」感到好奇。我可以保證,沒有人真的親眼看過一隻活生生的暴龍或迅猛龍,我們想像中的恐龍都經過了許多層的人為加工:古生物學家的研究、考古學家的挖掘、演化生物學家的爬梳,當然少不了藝術家的創作,才讓恐龍的樣貌實際落地。
不過,也因為這些加工,讓人們從來都沒有辦法「看見」恐龍真正的樣貌;我們看到的恐龍永遠都是過度渲染後的科學濾鏡,倘若脫去這一層濾鏡後只剩下不討人喜歡的一副骨骸。科學和藝術的工作,便是在這些千萬年的骸骨之間填充它們的血肉、拼湊它們的樣貌。與其說恐龍模型是一種模擬,不如說這更像是一種「建構」。
既然是建構,那就不會有「真的」恐龍模型;然而,這並非壞事,因為也沒人能說科博館的恐龍模型是「假的」,即使它們動得再怎麼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