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斷層-舞台劇《午睡》觀後感
[水巷閒思]夜寒,影索,風瑟瑟。我躲在茶香繚繞的簡室中,觀賞因瘟疫肆虐而移師網上的舞台劇《午睡》。三小時後,劇終,茶涼。
劇本講八十年代,甚至成形於八十年代。只是導演陳炳釗不滿意當時寫就的結局,索性束之高閣,一躭誤就三十年。直至二零一五年,黃雨傘打開又收回,導演受時代感召,始決心重寫,並於一六年首演。誰想到原已蒙上灰垢的困頓與挫折,今天會徹城傳染。
我出生於八十年代末,不熟悉那段陳年往事。劇本講一班遭歲月遺棄的左翼青年,經歷火紅又叛逆的七十年代後,難以適應輿情倒向民主回歸的八十年代,遂一一身陷時間的斷層中,水土不服,埋沒的理想繼續與現實博鬥。今天重演,很難不想到借古諷今。只是香港人大抵善忘,七八十年代其實距今不古。
劇中大玩睡夢意象。弟弟阿曦為逃避現實,流浪歐洲五年,刻意錯過八十年代初紙醉金迷的年華。回港後,就一直午睡,努力想記起嫲嫲生前最愛講的舊香港故事。午睡,正屬時間的斷層,拒絕服從營役的日常,借飄渺的回憶來抵抗現實。哥哥阿昊則一躍投身電影圈,伙同昔日戰友頻頻出入夜總會應酬。比起逃避,他主張「行入大富豪思考」,以清醒的身姿發夢。他不午睡,日頭窩在荒山廢屋中構思劇本,夜晚則落山走進人群,冷眼旁觀世道變遷。名為取材,實則批判。兩兄弟各自用迴異的方式,接續前朝舊夢。
導演更刻意安排一個新紀元導師般的角色阿圖,於劇中帶領大家神遊太虛,集體發一場清明夢。阿曦仿如撞邪般於舞台中央自轉,一邊發夢,一邊細述嫲嫲生平,亦即舊香港寫照,懷舊意味濃厚。但導演亦借對白明確指出,他所欲宣洩的感受是「nostalgia」,而「nostalgia」譯作「懷舊」或「鄉愁」皆不貼切。說破了,就是提醒自己「莫失莫忘」。拒絕遺忘,不惜活在時間的夾縫中,亦要堅持抵抗。
劇的英文名叫《Waking dreams in 1984》,似講一隻殘留自過去的遊魂野鬼,因前緣未了,雖不附陽間,卻也徘徊不散。 八十年代的遺憾,像一場戛然驚醒的美夢,留下不願清醒的痴人,甘自反鎖於記憶的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