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下的魔幻之旅
《大武山下》是龙应台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屏东大武山下一座虚构的乡间小镇展开。自觉身心「脱臼」的不知名作家,仿佛命运牵引,回到阔别五十年的乡间,与一位停格在十四岁的失踪少女相遇。一段光影交织的魔幻旅程,让生命和土地、植物、动物、历史,相互因缘见证。一桩尘封的谋杀案,把遗憾和思念、拥抱和舍下,层层打开,像打开一条密密折叠、藏着香气的手帕。
PART 01 人鬼之间的“魔幻旅程”
由13个章节,84篇短文构成的《大武山下》,作者以孩童似的无止尽的好奇、田野调查者追根究底的执着、文学家时而空灵婉转、时而深沉大气的文字,刻画出大武山的世界,既是烟火人间,又是冷月无声。
故事围绕着一人一鬼来进行。人是一位自觉身心「脱臼」的不知名作家。因为身心脱臼,所以找不到放下的地方;因为身心脱臼,所以心永远走在身的前面很远的地方,而且仿佛总是走向黑暗。于是在师父的建议下,选择来到大武山下生活。鬼则是一位带着未完之愿的14岁少女的冤魂。她曾是小镇上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多年前不幸被害死亡。
小说借小鬼之口,揭开了一宗尘封多年的中学女生谋杀案,以及命案背后一位名叫刘心海的14岁少女最大的一个遗憾:在遇害的当天早上,刘心海与母亲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争执,在刘心海去世多年以后,她90岁的母亲梁素芹处于失智状态还活在人世间。刘心海透过这位不知名作家,跟母亲做了和解,从而放下。
在这位90岁的母亲听到作者转达女儿给她的告慰之后,「梁素芹闭上那只张开的眼睛,大颗大颗的眼泪,从她油尽灯枯的眼睛,一颗一颗滴在我和她交握的手背上,热热的。」
除了与被害少女的相遇,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大武山下一座闽、客、原住民混居的五万人小镇。包括台湾原住民(书里特别有讲到排湾族),生命起源于大武山,到最后所有的灵魂都要回到大武山。小镇的市井生活,例如一只雄赳赳、气昂昂、顶天立地的神气大白鹅——小镇的另类网红肉丸、有情有义的员外、美容院老板娘阿兰、面摊老板丽华、清洁女佣阿青、旧货摊的阿瘦、以及小鬼刘心海的母亲梁素芹等。
通过作家与这些小人物的相处和对158种植物、108种动物描述,龙应台试图让人们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好好认识脚踩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
PART 02 生命的轻和重与成长课题
在书的最后,龙应台写到:屏东在台湾的最南端。小镇潮州孕育了这本书。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唯一真实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对号入座。只是下回走进任何一个乡间小镇,你知道,马路上走着的,市场里蹲着的,田里头跪着的,斗笠和包头布蒙着的,皮肤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轻和重、痛和快,情感负荷的低回和动荡。
相较书中其他章节,第五章的《作文课》最令我印象深刻,可能一直都想有一位像龙应台这样的老师对自己的文字指点一二吧,所以这一章看了最多遍。
记得龙应台曾在一个节目中说过:成熟的作家都应该很郑重地、很严肃地为十几岁的少年写书。而在书中,她也用文字与少年读者探讨成长的课题 “14岁的人,应该是人头羊脚的中间过渡人物。他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他的女生像男生,男生像女生。”小说中有一篇章名为《十四岁可以思索的问题》,内容是为小镇国中生所设计的19个关于成长的课题。
成长的课题,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它与年龄有关,因为每个阶段的课题都不一样。但又与年龄无关,因为成长,是关乎一辈子的课题。
PART 03 按图索骥文学行脚
为了《大武山下》这本书,龙应台创造了很多似虚似幻、似真似假的东西,就例如小镇手绘地图。地图里的所有场景都在故事里出现:左转有天后宫,右转有茄苳树,东边是毛豆田,西边是香蕉园;员外住南边,小鬼住北边,制冰厂在前面,文具店在后面……这所有的虚实结合,就是龙应台笔下的《大武山下》。她还希望读者不妨带着小说去旅行,按图索骥走一趟文学行脚。
PART 04 深切的人文关怀
虽然这是龙应台的首部长篇小说,它既不似《野火集》那般严肃,也不似《大J大H一九四九》那般沉重,但深切的人文关怀却依然贯穿始终。因为她在大武山下的探索,让大家深刻地「看见」了这片土地上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正如书中师父写给作者的十个字「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台湾除了我们熟知的阿里山,还有大武山;你会发现台湾除了台北101,还有潮州这个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小镇;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存在,人只是万物中一个物种而已。更不是只有一种看见,有些目盲的看见,使人更偏执,更看不见。
这趟旅程的终点,可以是龙应台笔下的大武山,也可以是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它让你更加了解滋养你的土地,看见在土地上弯腰流汗的人。
PS:小说以香港大屿山拉开序幕,围绕着大武山展开故事,最后回到香港大屿山作为结束。龙应台说是她在用个人的方式,纪念那个她工作、生活了9年的香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