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第一劑接種後的自主觀察
這次打疫苗,說不會緊張是騙人的。老實說,真的有點緊張,畢竟接種疫苗是在國小以前才會做的事情,長大成人之後,就沒有再自行接種過甚麼疫苗了。而且,在各大媒體平台上,不斷地放送施打疫苗後,會出現甚麼症狀…有可能會致死之類的消息,多少會被這些新聞影響到打疫苗的心情。
2021/07/13 登記疫苗施打意願
2021/08/29 開放預約施打時間
在預約好打疫苗後的隔天,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某個單位的主管問我「妳預約打疫苗了嗎?」
「約好囉~下周五要去打」我說
「妳好像是要去打高端的樣子...妳是打高端嗎?」她笑笑地說
「......」「我才不要當第三期的小白鼠」有點生氣地回她
「可是,妳的樣子就好像是打高端的樣子。」
「...」我不想回她的話
「妳的樣子就很像是會打高端的樣子。」一樣是笑笑地說
當下真正想回她的是「打高端的樣子到底是長甚麼樣?」+ 翻白眼到腦後 先不論打哪一支疫苗比較好,但是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想打的疫苗吧!特別是身上政治色彩濃厚的人,講到這件事就會讓我感到非常地不舒服。
很不湊巧的是 2021/09/09 每個月的小紅報到,然後我預約 09/10 打疫苗,通常小紅都是來的第2~3天,會非常的不舒服,而且也是量最大的時候,沒想到阿姨這時候也跑來蹭熱度。
2021/09/10 早上10點接種疫苗
這一天請了不給薪的疫苗假,早上起來睡飽吃完早餐後,就去診所打疫苗,打疫苗的當下,就是刺癢的紮痛感,比起捐血的針頭,我覺得疫苗的針頭比較細,也比較不痛。但也不能這麼說,每個人對於痛的感覺是很主觀的。
打完疫苗之後,和小當家去菜市場買了2支190元的雞腿肉,回家要來煮酸菜雞湯來準備迎接接下來的硬戰。(酸菜雞湯真的很適合夏天喝,超喜歡的!)
2021/09/10 接種後的6小時開始記錄起
起初,疫苗打完之後的沒多久,有感覺到一陣的疲倦感,但我當時認為是小紅來的關係,所以沒有特別留意,直到打完疫苗後的9小時,才開始覺得身體很重、變得畏寒。
第10小時,發燒前的前置症狀開始陸續發作,像是肌肉痠痛、畏寒、身體烘烘(台語)、手腳冰冷症狀開始陸續出現。到這個時候,我才吃了第一顆普拿疼。
2021/09/10 接種後的23小時內的症狀
直到第14小時,體溫來到最高溫39.2度(表格no.7)。
在發燒的時候,根本就睡不著,我自己爬起來量了體溫、吃了一顆普拿疼、使用冰枕,讓自己降降溫,前後喝了3大杯的水,嘴巴喉嚨非常的乾燥。
冰枕是用保冷劑來充當冰枕,用一條乾毛巾包起來就可以當作冰枕來使用。
如果家裡沒有冰枕的人也沒關係,可以準備一個乾淨的夾鏈袋或者是塑膠袋(要確定塑膠袋不會漏水喔)裡面裝自來水,冰到冷凍庫裡,等水結凍後,拿條乾毛巾包起來,就能當作冰枕來使用。
2021/09/10 接種後的24~48小時的症狀
剛開始因為發燒來得很快,所以隔4小時就吃了下一顆普拿疼,之後都是隔6小時吃一顆,發燒的狀態一直沒有降到37.5度以下,後面都是維持6小時吃一顆藥來退燒。
比較詭異的是,今天起床之後覺得有比較好一點,但是右邊的喉嚨卻開始在痛,一種燒痛感,吃完普拿疼之後就沒那麼痛了。不過,右邊的喉嚨好像腫了起來,覺得有點鼓鼓的。
確定經過兩天之後,我發現症狀緩解了不少,也沒再發燒,前面出現的症狀大多都已經緩解了。目前只剩下雙眼眼窩微痛、右邊的喉嚨腫腫的,還有施打疫苗的位置有痠痛感,大概剩下這些副作用。
這次打疫苗的症狀有,想睡覺、疲倦感、畏寒、手腳冰冷、身體很重、發燒、屁股酸、腰痠、左腳膝蓋痠痛、眼窩痠痛帶沉重感、口乾舌燥、腹部壓痛感(無法挺直腰走路)、喉嚨痛、想吐。這幾天的排便都很正常,沒有便秘或是拉肚子的情況,但今天卻排出綠色的便便。應該沒事吧?
有一點讓我覺得挺神奇的,小紅阿姨竟然在來的第三天早上(打完疫苗的第二天)就幾乎快沒了,顏色和量就像是經期要結束的狀態。不知道這和施打疫苗有沒有關係,但是小紅每次來都是正常的量,通常在報到後的第2~3天都是量最多的時候,沒想到在第三天的一大早就幾乎要結束了。
發燒的這兩天也沒甚麼食慾,沒食慾就只喝一碗雞湯和吃一些雞肉來補充體力,雞湯真的是感冒必備食補。我們只要把湯加熱就可以吃了,不用特別在準備甚麼。然後,早上起來都會沖個澡,因為身體像是跑百米那樣出汗,全身黏呼呼的,沖個澡精神也會比較好。
打疫苗前,需作的準備。
除了睡飽吃好之外,其他的一些前置作業也是很重要。
- 接種前先準備好以下物品和食物
溫度計、充裕的飲用水、1盒普拿疼、3~5瓶寶礦力、一大鍋雞湯、2顆冰枕 - 留意接種後的注意事項
衛福部|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 - 「Keep筆記」記錄體溫、吃藥的時間、症狀。
有餘力的話,可以用LINE裡面的「Keep筆記」記錄自己的體溫、吃藥的時間、症狀。像這次能記錄的這麼詳細,是因為有Keep筆記的幫忙,所以才能隨時作記錄。
最後,放上打完AZ第一劑後48小時的溫度變化。
(補充:家裡的溫度計是量腋溫,所以會以37.5度為發燒基準來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可以拍手或是留言讓我知道喔 :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