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等同於不封閉?惠特尼美術館「開放計劃」

等身翻譯
·
·
IPFS
·
根據弗雷澤的研究,美國社會從 1970 年代起,這兩種機構在數量上都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儘管美術館與監獄有著天壤之別,像是美術館強調自由創作的精神而監獄則是限制受刑人的自由,但是這兩種機構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這個越來越分裂的社會的產物。」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No.492期

搬遷至肉品包裝區(Meatpacking District)即將屆滿一年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從今年三月起,開始啟動一個大膽且具實驗性的項目 --「開放計劃」(Open Plan)。該計劃將新館五樓大約一千七百平方米的無樑柱展覽空間,全權交付給單一藝術家創作與展示。不僅這個號稱全紐約最大單一平面展示空間讓藝術家們躍躍欲試,開放計劃的展覽時間也大反其道而行,將一般常態展或特展的三個月展示時間壓縮至短則數天,長則也僅有兩個星期的長度,考驗藝術家與美術館工作人員進場與撤展的執行力。而入選的五位藝術家,安卓雅.弗雷澤(Andrea Fraser)、露西.多德(Lucy Dodd)、麥克.海澤(Michael Heizer)、西賽爾.泰勒(Cecil Taylor)與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所擅長的媒材各異,繪畫、錄像、地景藝術(Land Art)無所不包,也讓觀眾更期待每位藝術家能與新空間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

安卓雅.弗雷澤 (b.1965) 《順流而下》,裝置,2016, (「開放計劃」: 安卓雅.弗雷澤,Feb 26-March 13, 2016),多頻道聲音裝置,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Photograph by Bill Orcutt。

替「開放計劃」拉開序幕的首名藝術家安卓雅.弗雷澤的全新創作一開始觀賞或許令觀眾感到疑惑。因為初走進五樓偌大的展廳時,會發現什麼也看不到,映入眼簾的只有西側落地窗眺望出去的哈德遜河河岸風光,以及東側窗戶所見的肉品包裝區街區景致。不過如果仔細聆聽,會發現寬敞的空間中時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金屬敲擊聲,夾雜著難以聽清的人聲交談。這件名為《順流而下》(Down the River)的場域特定聲音裝置延續弗雷澤一貫的機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精神,在號稱「開放透明」的美術館公共空間中,播放在美術館以北五十二公里處同樣坐落在哈德遜河岸旁的 Sing Sing 矯治中心所錄製的環境音效。

監獄與美術館乍看之下似乎毫無關聯,但根據弗雷澤的研究,美國社會從 1970 年代起,這兩種機構在數量上都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儘管美術館與監獄有著天壤之別,像是美術館強調自由創作的精神而監獄則是限制受刑人的自由,但是這兩種機構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這個越來越分裂的社會的產物。」弗雷澤在展覽序言中說到。弗雷澤這次沒有使用慣用的錄像,選擇重置聲音存在的空間發出令人深思的質詢。批判的角度也不侷限在「藝術」這個主題,而是擴大到了我們生活與存在的文明社會。擁有開放的公共空間一向被視為是社會進步和諧的指標,但是我們是不是只接受自己願意看到的如美術館潔淨明亮的白盒子,而選擇對監獄這種被監視與剝奪個體自由的公共空間視而不見。

美術館所謂的「開放」,是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封閉?畢竟付得起要價22美元參觀門票的,仍舊是已屬於中產階級有相當經濟能力的一般民眾,細查美術館體制內的人員,族裔分佈仍舊是依循社會上的刻板印象,任職教育、策展等部門的多為白人,而擔任清潔人員與警衛的多為拉丁裔與非裔。而在五樓長型寬闊的空間裡,來自Sing Sing 矯治中心的聲音仿彿暗示著當代社會對於監獄的態度。聲音一直都在,但是沒有豎耳傾聽,往往就融入了背景的白噪音,而當有意識地注意到聲音的來源,才驚覺自身的麻木,在此時眼中看見的美術館的白牆鋁窗框,不也象徵著一個面積更大的牢房嗎?

安卓雅.弗雷澤 (b.1965) 《順流而下》,裝置,2016, (「開放計劃」: 安卓雅.弗雷澤,Feb 26-March 13, 2016),多頻道聲音裝置,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Photograph by Bill Orcutt。

惠特尼美術館的策展部門也別具用心的於同一樓層的劇院,播放弗雷澤機制批判代表作:1989年《博物館焦點:一場導覽》(Museum Highlights: A Gallery Talk)與1991年《歡迎來到華德沃斯:一場導覽》(Welcome to the Wadsworth: A Museum Tour),讓觀眾有機會去了解藝術家橫跨三十年的創作脈絡。「開放計劃」讓惠特尼美術館落實了一向標榜自己是間替藝術家服務的美術館的口號,將展館中最大的空間完全開放給單一藝術家使用,而快進快出的展覽模式也是美術館的極富創意的新嘗試。弗雷澤的場域特定聲音裝置《順流而下》不僅巧妙的利用巨大空間帶來的震撼感暗示美術館開放空間的封閉性,更切入當今社會階級複製導致分裂的重要議題,替「開放計劃」打響先聲,做了一個完美的示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等身翻譯好奇的人,還算愛寫,這裡是我的寫作合集。 會在這裡喃喃自語:https://nycrenee.blogspot.com/ 在這裡半認真工作:http://www.onscreentoday.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網路新聞告訴我們的兩三事

中國式奇蹟 -- 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曹斐個展

謝德慶 -- 在藝術的時間,做時間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