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王鷗行《夜空穿透傷》:在詞語破碎處尋找黑暗的明亮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王鷗行的詩集《夜空穿透傷》(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讀起來有一種疏離和複雜的感受,這種疏離首先在於他的詩文雖然優美,但描寫的卻是各種他所遭遇和在身邊週遭人身上見證到的暴力與傷害。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藍玉雍

王鷗行的詩集《夜空穿透傷》(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讀起來有一種疏離和複雜的感受,這種疏離首先在於他的詩文雖然優美,但描寫的卻是各種他所遭遇和在身邊週遭人身上見證到的暴力與傷害。比如在《夜空穿透傷》中,有很多越南女性被美國大兵強暴的場景,也有許多戰火殘暴的畫面,瀰滿著子彈、炸藥以及美軍軍武的意象。但詩中暴力的意象不只是戰爭的殘酷,而是也出現在許多同志性慾和性愛場景的描繪。這些場景無疑反映了作者內在的慾望,但同時這些慾望也是內心的傷口展示。與其說性是慾望,不如說是個人所承受的傷害與痛苦以慾望、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試圖填補自身,但卻只是在求愛的過程中一再受挫。在這之中,慾望無法成為癒合傷口的出口,反而我們可以看到,慾望本身就是人們內在的創傷。

在小說《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中,王鷗行就曾多次描寫了自己被母親虐打、家暴的童年往事,然而,母親的施暴並非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反映了越戰的戰火、美國社會對移民的不友善等社會壓迫所烙下的傷痕與陰影。換句話說,他讓我們看到暴力對人的影響,不只是在於暴力如何傷害人,而是其如何進一步將人的心靈吞噬,在這裡面,暴力的受害者與加害者並不永遠是單一的,而是受害的一方會去尋找比自己弱勢的一方來施加自己所承受的傷害,使暴力構成人與人之間既悔恨但又無法斬斷的紐帶,並變成一環一環的鎖鏈。在這樣的影響下,寫作似乎是為了從這樣的枷鎖中走出而進行的嘗試。但困難的在於,要從這樣的枷鎖走出,並不能單純只是斬斷、否定這些傷痕,而是只能更加深入其中。

〈鐵雷馬庫斯〉

像所有的乖兒子,我拉父親

出水面,揪著他頭髮

拖過沙灘,他的指節切出一條痕跡

又被浪花趕上抹消。因為海岸那頭的

城市不再是

他離去的城市。因為炸毀的

大教堂現在樹林已成

聖堂。我跪在他身旁看自己

能沉得多深。你可知道這是誰,

爸?但是答案始終沒來。答案

是他背上的彈孔,海水

盈滿。他是如此僵直,我認為

他可以是任何人的父親,設法

讓一個綠瓶子出現

男孩腳邊,內含

他沒碰過的一整年。我碰

他的耳朵。沒用。

我翻過他的身體。面對

它。聖堂在他深黑如海水的雙眸裡。

這不是我的臉,但我將戴上它

親吻所有愛人晚安:

一如我以自己的唇

封上父親的唇然後開始

老老實實下沉

《夜空穿透傷》的每首詩作都與越戰難民的歷史、同志族群和家庭移民生活的創傷有關,並且在詩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沈重的撞擊。但讓人感到深刻的在於王鷗行的詩文都有非常清晰、強烈且尖銳的印象。很多時候,與其描寫敘事者的內在情感,王鷗行更傾向透過各種身體的反應與姿態意象或勾勒一段情景的輪廓,便能直接穿透並刺痛讀者的心。而且雖然詩中有個敘事者「我」,但讀著讀著經常產生的感受卻是詩中的「我」好像一直無法成為一個明確的「我」,他時而是抽離的旁觀者,但時而又忽然意識到他所描述的,乍看是別人,但好像也是自己。就像詩中他說自己的「父親」可以是「任何人的父親」,以及雖然父親的臉並不是「我」的臉,但「我將戴上它」,並「老老實實下沉」。在巨大的歷史災難裡,集體與個體都被摧毀,難以感知自身。每個經歷苦難的他人好像都是「我」的一部分,但同時在「我」之中又有某些事物無法被整合至痛苦的「整體」之中,形成更加折磨的狀態。

會說王鷗行詩作的意象非常尖銳,是因為鷗行經常使用「刀刃」、「金屬」或「玻璃」等銳利、晶瑩剔透的物件去描述「身體」的姿態以及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他在一首描述自己祖母遭到強暴生下他母親,而他母親經歷各種苦難後又生下他的詩作〈頭先出來〉中寫道:「身體是一把越割越利的/刀刃」。而在作者描寫自己對宗教為何拒絕、批判、貶低同性戀關係的困惑詩作〈新遭詛咒者的祈禱文〉:

最敬愛的天父,赦免我,因為我看見了。

木籬後面,夏日點亮的

田野,一個男人的小腿壓上

另一個男人的喉嚨。汗水溼滑的脖子上

金屬變成光。赦免我

未能將這舌蜷成祢名字的模樣

誤以為:

所有禱告必以

請求兩字開場,切

風為碎片,進入

有需要的男孩

⋯⋯(略)⋯⋯

刀刃變成了祢。但是讓我再說

一次:有個男孩跪在所有門戶

都朝夏日敞開的

房子。有個問題腐蝕

他的舌頭。刀刃碰觸

祢緊緊卡住他喉嚨內的手指。

最敬愛的天父,當男孩不再是男孩

會如何?請告訴我——

當羊會食人

牧人會如何?

在王鷗行的詩中,暴力常以無聲的方式存在於各處,在敘事者眼裡,所有的事物與力量都有著尖銳、銳利的性質,可以傷人也可以反過來傷害自己,使得身體與身體之間,即便是慾望的交歡和相愛,也像是在被描寫成彷彿受暴、施虐的狀態,在這之中,慾望是充滿暴力的存在,割裂自我也割裂他人。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夜空穿透傷》裡的許多詩作都給人一種破碎感的狀態,許多詩文刻意將完整的詩句不停碎裂、斷行,或形成不規則的排列。儘管在觀看上可以連成完整的一句話,但在心中閱讀默念時,卻因為斷行,使得原本語氣是肯定的句子,也產生猶豫、止步、無法確定的困惑,並有種被強迫打斷的感受,無法連結成連續、貫通的意義。比如在〈自慰謳歌〉的某一段落:

那裡的樹知道

——歷史的重量

能夠壓彎枝幹成

  斷

句它們的根鑽過

  石頭

與冷硬事實

  收集

鏽蝕的記憶

  與鐵鑄

在另外一首詩〈因為是夏天〉,發生的情形則是相反,裡頭的語句雖然沒有被斷行、碎裂,但裡頭原本不同語句的詞語卻被強迫地塞在同一行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中:

你已經親吻了母親的

臉頰因為褲襠的黑色細縫已足夠

發聲而你的嘴覆蓋了拉鍊的細聲尖叫

在這首詩中,文字塞在一起的排列給人一種密不透風的感受,並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尖叫」是內爆的尖叫,雖然在心中持續喊叫但表面上卻無法發聲的狀態,彷彿嘴巴被拉上拉鍊一樣,而在詩中,這是透過將文字變成一排密集不舒適的「拉鍊」來表現。

不論是不停地斷行,或是讓文字不分皂白地擠在一起,都使得詩產生一種斷裂和隔閡感,彷彿內心的語言不停被打斷、拆散,也讓讀者第一次觀看的時候會有種距離感。尤其《夜空穿透傷》裡的詩作,每首排列方式都讓人印象深刻,經常在整體佈局上營造出懸浮、飄蕩的感受,在〈地球七層〉中,作者甚至刻意將詩文擺放在下方底層的註釋來呈現,使正文上變成漂浮的數字。似乎,王鷗行想讓我們進入一種意義無法說出的狀態,在這之中,一切思緒、記憶和印象都隱身在黑夜、晦暗之中徘徊,尚無法確定自身的意義,但每個意象都在各種衝動與掙扎中,試圖尋求彼此的連結。

精神分析思想家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曾在其著作《黑太陽》(Black Sun)討論藝術與憂鬱還有療傷之間的關係,在名為〈美:抑鬱者的另外世界〉的章節裡她寫道:

「給痛苦一個名字,加以昇華,或鉅細彌遺剖析,無疑是消除傷痛的方式。偶而苦中自得,但也越過傷痛,移向其他,減低灼燙或尖銳程度,逐漸無動於衷⋯⋯。然而,真正的藝術與此不同。真正的藝術似乎能避免上述的自得、自我滿足,也不至讓哀傷轉成興奮躁狂。藝術家及鑑賞家透過藝術,以昇華的方式領略痛失的物⋯⋯美是否哀愁?美是否與稍縱即逝,也因此與哀悼密不可分?」

討論到痛苦,人們或許常常認為以寫作療傷,是在於以虛構的方式去填補過往的遺憾,或者,以虛構的方式為自己的痛苦和人生尋找和創造意義,進而獲得活下去的動力。然而,王鷗行的詩作似乎並不是以這樣的態度面對痛苦與族群的歷史壓迫,他雖然為痛苦賦予許多或許讓人覺得「優美」的意象,但與克莉絲蒂娃的想法類似的,卻是一再凸顯一種無法言說、失語的狀態,讓人面對、注意到在真實和創傷中,意義其實往往是空無和破碎的狀態。

〈說話恐懼症〉(摘錄)

火速——

——-我用墨水

鑽出句點。

——-那是最深的洞,

是子彈,

穿透

  我父親的背之後

所停歇的

  地方。

火速——我爬

進去。 

  我進入

我的生命

  一如文字

進入我——

以沉墜之姿

  穿過

  張大嘴的

靜默

王鷗行的寫作不像是為了賦予生一個明確的意義,更不是為了讓人遠離過往的傷痛,而是更像藉由詩作讓人們允許自己穿過被壓抑的各種集體與個體的傷痛。在這之中,他打造出來的文字像黑暗的光芒籠罩在意義的迷霧上,讓我們看見那「張大嘴的/靜默」如何盤伏周遭吞噬人類的世界,而語言的底下存在的是一個無法被窮盡與填滿的洞。然而,寫作試圖穿透這種無聲,使無聲即便無法完全突破黑夜的大網,但能在黑夜中點燃某些碎片,變成子彈,穿出一兩個洞口帶來一絲靜默的光亮。

〈永永&遠遠〉(摘錄)

如截肢手臂。我拿起槍

   思索夜的射入傷

會造成晨曉那麼大的洞嗎。如果

   我窺視洞內,會瞧見這個句子的

結尾嗎?

〈自慰謳歌〉(摘錄)

  害怕

自己如此

  燦爛

如此光亮如此

  空洞

子彈

  直直穿過你

以為

  它們發現了

天空而你

  往下探

將手

  按住這個血液

溫熱的身體

  就像文字

被釘上了

  意義

而後存活

「洞」、「子彈」、「光」是整本詩集中非常頻繁出現的意象,三者的意象完全不同,但都有一種穿透性。在詩集中這種「穿透」既是對痛苦的逃離,也是對痛苦的進入,同時也是作為存活的寫作。這樣一種寫作並非為了淨化、癒合傷口,而是將集體的苦難連同自身吸納進來和加以背負,視痛苦為生命為了創作,需要不停反覆挖掘與省視的洞口。這或許才是王鷗行的作品以及詩這種體裁之所以動人的地方,那就是讓人去看見破碎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