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深海锰结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在反感政治正確的什麽?

深海锰结核
·
·

滑臉書時看到一篇帖子,稍微提到課堂中的政治正確
由它想起之前旁聽過的兩門課,曾對“政治正確”提出過“完全不同的“要求,便開始浮想聯翩XD

有一門有關女性主義,要求:本課程課堂討論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正確。
另一門有關性別平等,要求:本課程要求參與成員對LGBTQIA群體絕對友善,發言時不允許出現任何歧視言論,如果出現傷害到同學的言論,請立即道歉。

感覺政治正確這個詞很有意思。
它有時候指政治正確的目的,有時候指達到政治正確的方法。
對政治正確這個詞的負面觀感,可能來自對達到它的某種方法的反感。

政治正確的目的:減少污名、歧視、壓迫。

達到政治正確的方法:
protest,政治正確/suppression/不允許任何情況(有心、無心)的說錯話。
education,討論澄清污名歧視背後的迷思誤解。
contact,接觸傾聽了解受污名歧視的對象的經歷故事。

我是蠻反感用政治正確(protest)來達到政治正確(減少污名、歧視、壓迫)的。
這種用壓制歧視行為的protest做法,成效出來得會比較迅速,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不少疑慮,這方法和它可達成的成效都很有問題。

主要是因為它並沒有處理污名歧視的來源——迷思。
當一個有自由意志的個人(特別是在他並非蓄意的情況下時),完全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時,他可能覺得指責得莫名其妙。
而不處理迷思,在protest結束之後,那些基於迷思的負面態度和行為還會捲土重來。

另外是因為它甚至不允許處理迷思。
或者說當一個人想要通過質疑來刺激思考,以便得到對問題的進一步釐清時,卻被歸入政治不正確,遭到誤解和指責……這很令人感到荒謬。
這種情況下,總覺得protest會壓制某些另類角度思考的聲音,或者不允許你拋出一些能夠挑戰理所當然的假定的觀點。
讓我產生一種“為了避免不知什麼地方就刺激到別人的'敏感神經',那我就不再說或不可以說我真正想說的能夠提供質疑和問題化(queering)的想法”的感覺。

protest可能比較適合出現在一些非個人使用的用語和行為上、為了造成貶損而進行貶損的蓄意使用的個人用語和行為上,或者那些不願好好討論看到了無法解決的傷害疑議可還非要否認並蓄意使用的個人用語和行為上。(當然即使這些情況,也不能光有protest)

在需要追求政治正確的場合(比如大學課堂)中,如果真的營造出了一種鼓勵“好好討論”的氛圍,比較適合用education和contact。
“好好討論”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課堂方式。
可以好好澄清一些東西,而不是壓制討論、落入俗套、掩蓋疑問、讓討論失去意義。
當然好好討論除了做到通常的有理有據有邏輯之外,更要做到討論在行為performance而不是身份identity上(不過如果討論在身份上而不是行為上的話,其實也是沒根據沒邏輯就是了)。

在這種 #願意對話 的前提下,有人提出異議,覺得有的言行有爭議時,好好討論會比較能讓education發生,而感覺受到污名歧視的人站出來說話,也是提供一種親身contact的機會。

----------聯繫最近新聞中放出的兩段招名威課堂錄影片段----------
比較可惜,在他的課堂(片段1片段2)中看不到這樣的氛圍。
講座型的上課方式、通過攝影機對學生的某種區隔和製造出的噤聲、“對,就是在講你們”的言語強調,以及課堂道歉影片中的一再否認,都是在消滅“好好討論疑慮之處”的氛圍。
可能是因為當時有權力決定課堂互動氛圍的人,連追求政治正確的想法都比較少吧。

emmmm這是在說政治正確的什麽呢?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