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找不到能认同的影评,所以自己来写
初看完《无主之作》后心潮澎湃,非常激动,马上就急着去网上找一些点评和分析,想和人赛博共享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来发现大失所望,好像每个人着重的点都有所不同,但像这样跟我180度反转的观点却比比皆是,一个极度讽刺虚伪做作的电影居然能被分析成合家欢跟寻找自我的艺术?抱持着这种愤怒,于是整理了一下思绪,想从画作跟艺术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这部电影。(会有些剧透,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点像篇议论文,着重的点不在于角色塑造和故事,而在于讨论的议题。)
审美的专制,与一神论的崩塌
电影开场的第一幕,主人公的姨母带着他去逛美术馆,然后借着导览员之口讲述了当时纳粹对于画作审美的态度:“艺术来自于技能”、“民族一切具有创造性价值的事物得以永恒”
与此情节对称的是,主人公在战后的东德就读美术学院,然后在课堂上借着老师之口讲述了当时苏联对于画作审美的态度:“修炼你们的手艺”、“服务于人民”、“艺术家只有让自己投身于人民的兴趣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不出意外的,极左和极右在画作审美的领域成功会师了,他们俩的共同点并不是:欣赏写实绘画的技法、艺术应该投身民族跟人民……而是在于对画作审美的专制。宣扬米饭好吃,跟宣扬面条好吃都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出在用制度去逼着人只能吃米饭,有人想吃面条?那通通都是阶级敌人,要予以消灭。在老掉重弹的谴责完专制的邪恶以后,随着剧情主人公逃离东德前往西德,这时就要开始思考,在没有束缚(同时也失去保护)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审美画作?
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画作审美的评价变得各说各话、鸡同鸭讲,评价的正确性被个性所取代。不同的评价体系能得出完全矛盾相反的审美结果,在一套体系看来觉得落伍俗套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价值连城。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的评价体系,那几乎就等于是自由的选择一张画的好坏。那画的好坏,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之后,我们要怎么去认知他?我认为意义的多元化是会增加沟通的难度,并且带来了一些荒谬性,我们不能统一的达成一个共识,但是我们能在一些限定条件下达成共识,比如说一张插画,它在商业评价中可能是好的,但是在艺术史的评价中它就是落伍的,我们可以分开来讨论。所以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能找到一套论述,甚至能够创建一套论述,可以把垃圾捧成瑰宝。去改变人们的认知,让人们相信它是美的,相信它是有价值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评价体系被打破了。就像是二手时间里的苏联人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上帝死了,于是我们只好跋涉在无神的荒原上。没有了一条强制的道路固然是好的,但是自由之后要承担自己去寻找道路、自己去定义意义的责任。这是非常辛苦的。就跟男主角后面再盯着一张白纸发呆一样,是很痛苦的。自由是很痛苦的,没有了束缚,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你究竟要干什么呢?
用艺术的虚伪来引发故事的反高潮
电影第二个最值得讲的就是他对于当代艺术的极致嘲讽,他非常高明的嘲讽技巧就在于,他没有去声明或者是很强调,艺术的本质到底为何?艺术怎么怎么做是艺术,你们这么做不是艺术。就像是很多rap歌手强调只有地下的只有真实的才是rap的,其他那些金表车子女人都是假rap。事实上,根据桑德尔的说法,我们连一个高尔夫球运动的本质都几乎不能够说得清楚,何况是艺术的本质。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太过于复杂,它能指代的东西也太过于多样,导致它的实用性变得非常的差。它可以表示手工艺的娴熟、可以表示创造性的技巧、也可以表示情感和意象的传达……它可以表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作者仅仅是提出一个,他认为理想中的艺术是怎么样子的,并且把他奉为真理从而去批判一些别的假艺术,那其实就会落入一种观念之争,这种观念之争是很难有结果的,甚至也很难分出对错。那这种批评或者嘲讽就会变得软弱无力,然而作者选择了是一种更高明的嘲讽方法。他嘲讽的是艺术的虚伪,艺术的故作高深实际上只是白痴在呓语,艺术的寻找自我寻找真相。他嘲讽的仅仅只有一点就是虚伪,就是不真诚。
导演是如何实现这种嘲讽的呢?首先他给故事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张力,像是橡皮筋被绷得很紧了一样。男主最爱的姨母被纳粹所杀,多年后他居然阴差阳错的喜欢上了凶手的女儿,甚至最后凶手成了他的岳父。这段其实是非常非常有冲突性的,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真相被揭露之后,也就是这个橡皮筋瞬间放开之后,巨大的张力得以释放,这个剧情其实是非常有看点的,男主知道真相后有什么反应?女主有什么反应…………能看到不同人的挣扎。然后要如何触发这一个张力的释放呢?当然可以通过记者可以通过调查报道可以通过像侦探一样的寻凶,但是这个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在讲的是艺术,我们就会有一种期望,就是也许可以通过艺术去探明真相,去引爆这个爆点。事实上艺术在某一方面也是有这个能力,也是有这个责任的。艺术家能发现一些矛盾、一些不合理、一些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社会问题:就像是环境问题或者是政治问题……;还是个人问题:人的存在,人到底想追求什么……他总是能够发掘问题,然后做出艺术表达,去做出某种抗争,去回应这个世界。我们对艺术是有这样的想象,有这样的期待的。特别是男主从苏维埃的革命艺术跳脱到一个自由世界去寻找当代艺术,这种更有表达更有观点的艺术之后,我们会更加保持着这种期待,他也许能够通过他的艺术创作找到他姨母之死的真相,能够引爆这个剧情的爆点。然而事实是怎么样呢?他啥也没发现,被自己蒙在鼓里。导演不断的给出他的岳父就是杀人凶手的证据给观众,不断的在挑逗观众,男主能发现岳父的表情不对吗?男主能打开那张报纸吗?男主能深入新闻调查吗?然后再配上男主坚定的独白,我想要做的艺术就是寻找真相,探索自己的内心,寻找自我。实际上他做的艺术仅仅只是变着活的找新花样来玩,故作高深莫测,但本质上并没有进行任何努力和探索,只是洋洋得意的在一些迷狂的表现形式上陶醉。特别是风吹动窗户,让投影仪打在画布上展现事实真相的那场戏,姨母之死的真相不是你去探索来的,不是你去调查你去思考来的,而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是天上掉下来,瘫在你面前,你也是跟个二愣子一样,啥也不知道,还傻傻的把它画出来并且非常陶醉其中、志得意满。电影最后的半个小时,男主沉溺在自己飘飘欲仙的虚伪当中,但并不自知,甚至是没有能力自知。让观众期待中的那个真实被揭露后的高潮在张力达到最大时,瞬间化为了泡影。形成了一个让人非常愤怒而且空虚的反高潮,这个反高潮的原因就是因为艺术的虚伪。特别是最后按喇叭的那场戏,简直是把嘲讽推向了极致,他模仿了一个精神病人的怪异行为,当成了自己灵魂的升华,并且乐在其中。
导演批评艺术虚伪性的这一点是非常高明的,我们也许真的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是我们所有人都能知道什么是骗子,什么是一个故作高深的傻子,他嘲讽的是这种荒谬。其实刨根问底,这部电影要讲的东西只是如何真诚,导演展现了所有的虚假,所有的迷狂、所有的无能,让我们恶心、让我们难受,换句话来说,其实是想让我们思考真诚。里面的一个老教授,他以毛毡和油脂来进行所谓的创作,并且一直不解释他作品的意义,捍卫他的神秘感,墙上的一坨意义不明的屎状物,这种东西能被称为艺术吗?我其实不太知道,虽然我非常抗拒,但也许在某一类人的眼中,这也算是艺术它可以算。但他起码有一点是做到了,他算是真诚的,他真诚的探索了自我,并且他的神秘感也保护了他,对我而言,至少他只是浅薄而已,并没有欺骗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