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压迫下的个体没有出路吗?
"身为底层的绝望、“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压迫”两篇文章看完之后,“姐夫”的经历让人压抑和难过,但在体制造成的结构性压迫中,个人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亦有值得反思的部分。
关于“生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姐夫”的问题是没有量力而行,这应该是很多人不赞同他生四个孩子的原因。同时,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借债“盖房子”,也让他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生孩子”、“盖房子”都是传统思想观念下的被迫决策,也是利益盘算中的投资行为。既然做出了个人选择,享受了选择已经带来的或者以后会有的好处,也自然要承担附带的困难和代价。
关于“借钱”。借两次钱给“姐夫”是非常善良的行为,但我不认为“姐夫”应该两次提出这样的请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是人之天性,但一次足矣,不应再次以亲戚之名义让对方陷入不得不借钱的境地。人会绝望,人也有走出绝望的能力,中国人缺乏的是独立面对困难的心态。《巨婴国》一书道出了中国家庭的共生关系,缺乏独立人格而过度依附于人。
关于“压力”。“姐夫”面临经济问题却要瞒住“姐姐”四处借钱,是在女人面前维持男人的面子和尊严。赚钱养家是男权社会下男性的共同压力,但压力大到无法自己克服,与其放下尊严打电话向亲戚哭诉,不如放下尊严与妻子共同讨论分担。瞒住女人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男人不仅要背负心理压力,对方得知真相后还可能爆发争吵的危机,增加更多压力。
关于“外出打工”。我不同意将“姐夫”遭遇的结构型压迫归因于“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合谋”,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早期剥削不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政党捆绑国家,权贵垄断资本,自由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我很同意作者对其姐夫提出的“外出打工”的建议,无法在农村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外出打工至少多一些就业机会,通过勤奋劳动至少可以生存下去。
从北方来到南方,我深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身边很多广东人无法理解为何北方人千里迢迢来南方打工,经济发达的广东,城乡差异不明显,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安居乐业。但在内陆地区的一些农村,土壤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农作物的收成和效益常常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至于内陆地区的城市,高楼大厦虽多,市场经济的氛围却不如沿海地区浓厚,各行各业严重依赖“关系”。所以即使打拼辛苦,很多人还是背井离乡来到所谓一线城市,寻找较多的自由和公平,寻找人生的机会和希望。
偌大的时代背景,强大的国家机器,顽固的意识形态,都让个体很渺小很绝望。对底层的人来说,改变社会是爱莫能助的事,但不代表不可以在体制和权力的缝隙里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接受改变,离开闭塞的小圈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通过个人努力摆脱困境。无论怎样,靠自己的踏实感一定好过绝望的恶性循环。毕竟,在大多数人都沦为被收割“韭菜”的中国,绝望的不止是底层,大家都在苦苦挣扎中默默努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