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雜談Part.1】— 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究竟什麼是動保?

Lucia the Prophet
·
·
IPFS
·

「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

出自《撒嬌女人最好命》中隋棠的經典台詞

所以,我們是因為可愛,才在意某些動物的權利嗎?

因為這個議題實在牽涉太廣,這一篇讓我們先聚焦於伴侶動物(即寵物),並從法律層面談起。

「動保」是什麼?

「動」是指動物,這點應該沒什麼爭議。

至於「保」的部分,可以是保育保護福利保障等。

動物保育的對象是野生動物,適用的法律是《野生動物保護法》;而動物保護及福利保障的對象基本上是「非」野生的動物,適用的法律是《動物保護法》。

那麼,《動保法》中如何定義動物?《野保法》又是如何定義野生動物?

動物: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
野生動物:係指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及其他種類之動物。

簡而言之,《動保法》是規定「人為飼養之脊椎動物」的福利保障及保護措施;《野保法》則是針對「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的各種生物」的保育措施。

同樣都是針對動物的法律,在核心概念上有什麼差異嗎?


動物保護法第1條:

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特制定本法。動物之保護,依本法之規定。但其他法律有特別之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野生動物保護法第1條:

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根據上述法規,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動保法》更關注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野保法》則是著重在生態平衡的部分,於是問題就來了:

  1. 非人為飼養的流浪動物受到動保法的保護嗎?
  2. 當流浪動物影響到人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3. 那當流浪動物威脅到野生動物時,又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關於第一點,根據動保法第六條:

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

除了有關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的規定之外,關於伴侶動物的相關規範指向的是有飼主的動物,給予充足的飲食、適當的生活空間等。接著根據收容所的情況,可以很明確的說,收容所的動物會有充足的水和食物,但因為許多收容所長期處於爆滿的狀態,很明顯大部分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大概只有新落成的教育園區才不會太過壅擠。所以要說流浪動物受動保法的保護,我認為也有,但就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程度。

就志工的角度而言,的確,認養區的狗其實非常接近有飼主的狀態了,但那些只能關在大狗舍的狗,我不會說牠們在收容所生活,牠們僅僅是活著而已。

再來,關於第二點,讓我們復習一下收容所受理的收容作業內容:

  • 急難救助
  • 動保案件
  • 危害公共安全
  • 政府捕捉
  • 飼主不擬續養
  • 民眾拾獲送交

當有一些動物(基本上是在說狗),破壞農作物、在空地群聚、追咬人車,或是在管制區域遊蕩,那動保處就需要進行捕捉。所以很現實的是,既然這是由人類社會制定的法律,那即使是基於保護動物,也不可能凌駕於公共(人類社會)的安寧之上。大致上可以說,公權力會在流浪動物「侵犯到人的棲息地」、危害到人的安全和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時介入,進行數量的控管。

不過目前已經不存在「十二夜」,因此所謂數量控管不外乎就是在收容所被政府飼養,或是經絕育及疫苗施打後原放,但原放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收容所端需要確保動物出去不會傷人或對環境造成威脅,這導致了有一些狗基本不太可能走出收容所。

最後,在第三點的部分:

流浪動物也會「侵犯到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為了維持生態的平衡及物種的多樣性,也會需要公權力去介入。生態系中的所有物種,都關係著環境的永續發展,但流浪貓狗卻不屬於這個島嶼的生態系統,並且由於族群的過度擴張,已經嚴重壓迫到原生種和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認為:

「動物和人都一樣是生命,憑什麼人可以決定?」

大家可以試著去想像,假設人放任流浪動物繁衍而完全不作為,

現在,這座島嶼會是什麼樣子?

「一切的源頭不就是人嗎?」

貓狗確實不是台灣的原生物種,或許一切都源自於棄養,

但是,大量的流浪動物,真的,只是棄養造成的嗎?

我不認為拿一個空泛的責任歸屬當成箭靶,對解決問題有任何幫助。

當你到處敲著鍵盤,質問著人類憑什麼、說著人類好可惡的時候,是否還記得自己也是人類的一員,又是否試圖做出實際的行動為解決問題盡一份心力呢?

如果你是真的有付諸行動的人,我表示尊重,但還是不希望大家習慣去激化衝突。造成問題的,和在解決問題的,常常不是同一批人啊...

我們何不以行動支持那些努力解決問題的人們呢?

不過反過來想,或許會發表這些言論的人本就不在乎脈絡吧。

而人類又為何執著於犬貓呢?

回到最一開始的吃不吃兔兔。

當有人說牛、羊、豬、雞、鴨、鵝好吃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都毫無反應。

因為大家可能平常都在吃,也比較少人會單純養來當寵物。

當有人覺得兔兔好吃的時候,氣氛開始不太一樣。

因為牠們不在超市買的到的範圍內,而且是個受許多人喜愛的物種(做為寵物),不過對於食用的接受度屬於中等,大概是一種我不吃,但你吃我可以接受的程度。

然而當有人將貓狗當作食物的時候,可能就直接群情激憤了。

因為這兩個物種受多數人的喜愛,有很多人飼養,國內也並沒有食用的習慣,因此食用會被視為不文明的舉動。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認知上的問題:

不同的動物之於每個人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多數的台灣人都將犬貓定義為伴侶動物,即使自己根本不是飼主,可能也會想要保護、想要親近,甚至想要餵養牠們。無論有什麼偏好,其實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只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偏好上,視野或許會因此變的狹隘。

我是一個養貓、愛貓,也喜歡狗的人,然後我不吃兔兔。

但我可以理解有人不喜歡貓狗、天生害怕毛毛的動物,也能接受有人喜歡吃兔兔。

畢竟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別人也喜歡自己喜歡的事物呢?

對我來說,所謂的「動保」並不只是保障貓狗等伴侶動物的權益與福利,也包含對生態的保護和復育,所以我喜歡從各種層面去探討這個議題,也喜歡了解不同的立場之間的差異,希望這系列的文章可以給同樣關心動保議題的大家一些想法。

恭喜看完這篇2000多字的文章,那我們下回再見囉。


參考資料:動保法律12問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ucia the ProphetVocus 創作者 蓋一平凡的8年級女子 • 兩貓之母 • 社會科學領域博士生 • 收容所長期志工 • 什麼心得都寫得出來的寫心得魔人。我用書寫記錄生活,你用文字閱讀我。
  • Author
  • More

理解世界的真實

焦慮源自想像

否定的吸引力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