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閒畫家常】林阿琴《黃莢花》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如果說這幅《黃莢花》是這位少女畫家青春的最後註腳,或許也不為過吧

這篇接續鄉原古統的故事

鄉原古統(中)與女學生合影,左起周紅綢、彭蓉妹、黃早早、林阿琴。有關這些女學生的畫作,未來有機會可以繼續介紹。圖片來源:〈百年華彩-台灣女性藝術家林阿琴的畫藝生命初探〉,《台灣美術》105,頁40。

1934年的5月,初夏的微風吹拂臺北城南,沿著現今的南海路流瀉進植物園中,穿梭在開滿黃金色花朵的阿勃勒樹間。此時的鄉原古統,正在臺北女子高等學院(今址為國語實小)兼課。鄉原古統時常會帶著女學生們前往學校對面的植物園寫生,隨後回到畫室,帶著女學生完成一幅幅精緻細膩的花鳥畫。

十九歲的林阿琴就在這樣的藝文環境,創作出這幅《黃莢花》,並入選1934年的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畫中阿勃勒的枝幹貫穿整個畫面,淺棕色樹皮間依稀可見石青色的樹斑,成串的黃金色花朵與淺綠色的樹葉、淺黃色的豆莢彼此交錯,形成繁複華麗的構圖。

林阿琴,《黃莢花》,1934,163.5 x 86cm,膠彩.絹本,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不過到了隔年,墜入愛河的林阿琴,在恩師鄉原古統的媒酌下,畢業後與郭雪湖步上臺灣神社的石階,以日式婚禮完婚。婚後忙於相夫教子的她,很難抽出時間創作、參展。

雖然忙於家務,但婚後林阿琴仍保持與女子高等學院同窗的聯繫,在該校的校友會刊物《あさひかづら》(珊瑚藤)中,時常可見林阿琴分享婚姻家庭生活。她在1937年是這麼說的:

每日主人の畵業の手傳ひさしながら、傍ら母としての育兒に忙がはしい日を送つて居ります。その忙がしい日の中にも一週に一度御主人樣と郊外へスケッチ出掛けられるいが何よりの樂しみとがまはつて居っります。

每天一邊幫忙我先生的畫業,一邊善盡作為母親的育兒之責。在這忙碌的日子中,一週一次抽空陪我先生去郊外寫生,是我最大的樂趣。

如果說這幅《黃莢花》是這位少女畫家青春的最後註腳,或許也不為過吧。

正在創作《黃莢花》的林阿琴,ˇ圖版來源:《四季・彩妍・郭雪湖》,頁63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