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身心自在的歌手——田馥甄
登山的佛系歌手
田馥甄的IG,不像典型大明星的社交媒體。或許你會先被她個人圖像逗笑,她拿草草手寫的「Hebe本人IG頭像」遮著臉龐。看下去的話,撲臉而來是生活的瑣碎,一盆盆花枝招展的植物,平凡的食物盛在有質感的食器上,不同模樣的月光和雲朵,簡單而精緻。若你點進去看內文,或會發現她常在農曆二十四節氣當日發文,提醒大家順從自然了解自己的身體,談談如何養生。(她因此被戲稱為「節氣歌手」,而第五張專輯的週邊商品也真的印製了節氣曆。)
你找不到她被封第32屆金曲獎最佳華語女歌手之後,分享任何相關的帖文。她會發自拍或自己的相片,除了近來愈來愈多的登山照,大多是淡妝或素顏,甚少擺好甫士閃閃發亮的相片。有時候,我覺得也許她渾然忘了自己是明星,或許真的沒有當自己是明星,因此她反覆形容自己為「一個愛唱歌的女孩。」
在演唱會,她奇怪地帶上了不同的道具。一次她自嘲自己的「佛系」個性,拿了個木魚,扮是法會(希望佛教朋友不要感冒犯…),一次竟然帶了登山杖。豆瓣上有人說到,田馥甄的歌是「讓人減少慾望的。」甚至連田馥甄本人也自我嘲諷,說自己一次拍下的相片周遭都是壁虎色,「甄是性冷淡壁虎色代言人」。我也看過不少網民說類似這樣的話,「起初是被田馥甄的五官吸引,後來卻是被她的三觀吸引。(註: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次寫文章介紹這個在華語世界蠻有名的歌手,不會提供任何娛樂八卦,反而,會多談一下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她的人生態度。
沉浸探索音樂世界
最享受聽她這樣唱歌:歌曲節奏慢悠平穩,旋律也沒有顯著抑揚起伏,只管配一支結他或一個鋼琴,像在耳邊絮絮道來一個故事,像喝一杯茶,入口淡淡然,吞下去才在喉嚨盡頭回甘,情緒慢慢才泛開來,讓人清心,沁人心脾。馥甄空靈澄澈的聲音,也像一碗酷暑誠意炮製的冷麪湯,有那麼一丁點的微酸,讓人身心妥貼舒服。
她在單飛前試水溫的330音樂田音樂會,主調正是如此,例如她翻唱〈體會〉、〈那天〉。後來更多這類的翻唱,我很喜歡〈夏夜晚風〉(但不是中途掉咪「馬笑」版,太搞笑了難以投入,也不要與伍佰比較,是各有各特色啦)。聽著聽著,感覺可以稀釋心頭任何濃稠的思緒,慢慢放開懷抱。〈Baby song〉和〈人間〉也有這種後果,更加盛載一種純粹的祝福。
而有時她還會挑選這樣曲風的歌,去咀嚼一些悲傷和無奈的故事,讓人聽著輕描淡寫的口氣,不知不覺卻揪心得不能自已,又同時也在歌聲洗練之中沉澱著情緒。不能不提那首人生生死離別的〈素描〉,孤單寂寞的〈超級能力歌〉、〈秋天別來〉、〈哭了〉。也是因一首一首這樣的翻唱,讓她繼續醞釀深淵中的情緒,翻唱到吳青峰那首震懾人心的〈太空〉。以她自己的作品來說,淡然地消化無奈,一定要提〈無常〉,加上那些鋼琴音,實在讓人醉了。
但她不只如此。她喜歡涉獵的音樂風格甚廣,什麼都想嘗試。(可惜我不擅長形容不同的樂曲類型,有點亂地就樂曲類型和曲風一併分享,有錯請指正。)在第一個單飛的音樂會,她已經嘗試唱了許多首搖滾曲,爆發情緒的〈I kissed a girl〉、〈尼可拉斯〉、〈Girl with one eye〉;嘗試一些迷幻元素唱詭譎冷洌的〈開門見山〉(大幅改編後的模樣)、〈主人〉、〈你要去哪裡〉、〈要死一定要死在你手裡〉;慵懶風的〈Loving strangers〉;試用更大氣的方法唱懷舊金曲串燒〈哭砂+親密的人+臉〉。專輯裡有英式搖滾〈My Love〉、〈矛盾〉,有爵士風配寓言式歌詞的〈超級瑪麗〉、〈花花世界〉(這算爵士嗎?)。當然,有空靈的〈獨善其身〉、〈念念有詞〉,但空靈真的只是她其中一種演繹而已。當我跟著她的翻唱去找原唱的歌手來聽,也認識了不同歌路、地域、風格的歌手,不相信的話,可以找找看她為Apple Music 編製的四張歌單。(不為人知的田馥甄:夏日清晨、陽光普照、魔幻懸日、晚安好眠)
勇於嘗試,踏出安舒區,就是連番面對挑戰,於是她屢受批評。最多人批評她模仿其他歌手,又說她唱腔怪裡怪氣,又說她嬌情。有時怕自己在YouTube的圈子是否看到很多盲目粉絲的過份誇賞,我刻意會去豆瓣/知乎看人們的評論(在別的地方找不到細緻如斯的評論,有的話請建議),有些只是一直在攻擊,當她唱大眾喜歡的曲風就說她白開水唱功,唱非主流時又說她造作,看得人膽顫心驚。但有些在豆瓣和知乎當非常高質素,有根據地就曲風、唱腔分析她的強弱項,不少人點出了她先天的聲底比較薄,唱搖滾會吃力,高音唱得薄,聲音偏扁平。有些人指出她聲帶經過多年演唱會變得更厚,有的視為好事,有的則不喜歡她沒法唱到以前的清亮。欣賞她的會讚她在現場基本上算是很穩定,尾音、真假音轉換的處理很細緻,情感演繹淋漓盡致,等等。
她了解自己有時處於尷尬的位置,當她什麼都嘗試,又懂得一直遷就不同口味,有時反而變成兩邊不討好。
「文青和獨立音樂的歌手覺得我太商業、不夠前衛;流行的人又覺得我不夠商業、沒有新聞性,我曾卡在這種不上不下、不前不後而綁手綁腳中,很尷尬。」後來她發現:「就像兩個圓的交集,我剛好在這中間。」(中國時報)
「⋯⋯我的人生就是一種『卡』,我才是卡卡女神。」但她懂得換位思考,「卡」得怡然自得,自嘲:「我是卡界翹楚。」(中國時報)
很認同這樣的說法:「我其實想說田馥甄的魅力在於,在天生嗓音條件限定的條件下,她在可能的範圍內力爭做到極致。」(知乎的一個回應)我也開始明白她的弱點是什麼,在網上聽她的live我也無可否認不是完美的,雖在好多現場她能唱得很穩定(如:成都音樂節〈自己的房間〉),但有時她在某些高音會好像突然不夠氣唱不上去,或是有一點走音(如果Plus演唱會的〈魚仔〉、〈無條件〉也是,有點可惜,但我還是覺得很能打動我。也要考慮那是演唱會已唱了幾小時)。欣賞她的人也會提出,在現場聽她唱歌,比起隔著熒幕細膩得多,我也是到2016才首次聽她個人現場,驚艷得不得了。一直以來,她都誠懇地改進,也好像透過一直摸索,也會再調整,比方說第四專的咬字比起第三專會少了點刻意,現在也幾乎沒再翻唱搖滾類的歌曲。我不會以演唱家水平如Sarah Brightman的歌手,去期望田馥甄(舉例有點極端,但免得得罪任何華語歌手粉絲不想用華語樂壇來舉例),不會捧她上天,但她還是很有實力的歌手,且我很相信她還會一直努力地鑽研,改變。
以歌把靈魂送給你
聽她的歌的另一驚喜是,她有很多想要表達的訊息,不但在專輯裡頭,而甚至翻唱的歌曲主題也很闊。過了2010、2011年第一二專輯(《To Hebe》、《My Love》)的佳績,非但沒有在第三專輯回落,反而在2013的第三專輯《渺小》帶來一首大氣的電氣民謠〈渺小〉,以辛波絲卡的〈在一顆小星星底下〉為主題,「最繁華的城市 為何帶來最寂寞的北極熊」,探問人生之在世,對芸芸眾生的愧疚和感恩。第三專裡面,還表達一個人想特立獨立,不想因愛情犧牲自己想做的事(〈終身大事〉),不想依從伴侶而改變自己(〈你快樂未必我快樂〉),表達了她一向令八卦媒體無計可施的一種愛情觀。〈花花世界〉承接第一專輯的〈超級瑪麗〉也是調皮的寓言,這次讚美「愈是觸不到岸愈是勇敢去追趕」的浪小花,「愈消失愈用力燦爛」的雪小花,比喻每個人都可以用力的綻放自己。
等了三年,2016年,她又帶來《日常》專輯,參考吉本芭娜娜的《甜美的來生》的調子,溫煦不艱澀,療癒人心,全碟更連貫,訴說平常心對待生活,學會節制,悠然自愛,讓我愛不釋手。由〈日常〉、〈人間煙火〉那樣欣賞身邊的每一本書,去到敏感自己的身體,發現「心跳不會說謊 / 你快不快樂 你的身體早有答案」(〈身體都知道〉),到後面〈慢舞〉說到渴望心靈是淨土、簡單樸素,最後到〈獨善其身〉,是一段漫遊身心的旅程。
到第五專輯《無人知曉》,看得出她轉換公司後有更多自由度了,所以又有更多嘗試,充分展現她的矛盾。最極端不同的,第三主打〈一一〉是極偏門的,三拍的音樂,她控制唱腔口氣刻意帶來些神秘灑脫的味道,得到的反應兩極。後來放出的第六首歌〈諷刺的情書〉回復一首S.H.E感覺的大眾情歌,有人評她終於懂得乾乾淨淨的唱歌了,很能發揮她的音色。看得出這也是一次努力平衡的嘗試。對於金曲獎的評審來說,這隻專輯是:「這張專輯可以看出一位歌手轉變歷程,作品選擇突破,極具個人特色,又能雅俗共賞。」
田馥甄專輯的歌詞與她在媒體所呈現的自己實在是太過吻合了,讓人很容易從專輯裡面聽得見田馥甄自己的心聲,無怪乎她在〈或是一首歌〉裡唱出:
「我把我的靈魂送給你 或是一首歌 帶你潛進深海裡
我把我的秘密借給你 一些孤獨的自言自語」
在這裡我也要感謝專輯台前幕後的各位天才,不論詞曲和專輯裝幀都很花工夫,才能呈現如此立體的田馥甄。
從Hebe變成田馥甄 追夢的平衡
如果喜歡花,就去當園丁。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沒有恐懼,沒有比較,也沒有野心 ,只有愛。
——印度的思想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田馥甄在如果Plus演唱會的一場引用了這句,恰恰解釋到她對唱歌的熱愛,足以消化掉名利帶來誘惑。
很多人只知道她是Hebe,就是號稱亞洲女子天團S.H.E 的其中一員,比較沉默,比較難認出來。如果田馥甄27歲時沒有勇敢徹底地追夢,我們就一直都無法認識她深藏不露的種種。
她在Love音樂會唱Cry me a river 時,說過往多年在演唱會都提議過獨唱這首,但被拒絕,我也想像到,如果在S.H.E〈不想長大〉、〈天灰〉等歌曲之中,在Selina和Ella吱吱喳喳的玩笑之中,加插這首拖沓地爆發愁緒的Cry me a river,違和感之重真的會令觀眾疑惑。S.H.E的定位比較主流,易於傳唱,或會被形容為口水歌,比較像是夏天的汽水,讓人即時解渇暢快,也是怡人的,不論題材和曲風,可盛載的深度和闊度都有限。
「光是 S.H.E 上的音樂已經無法滿足我現實生活中自己喜歡的樣貌,總覺得還有不同的可能性,所以想要做自己的專輯。」(Citta Bella 2017訪問)
我不是說S.H.E阻撓了田馥甄,絕對不是這個意思,相反,我又想,如果田馥甄不是17歲簽約時,遇到這樣的姊妹,如此活潑友善,通情達理,可以跟她一起三八一起無聊玩耍一起笑,又可以衝出去在媒體前面完成所有流暢應對,讓她連在綜藝節目都能旁若無人地放空,她或許一直在她的離島,捱不到這個娛樂圈的洪流了。
她不會否定自己的任何階段,總能換個角度:
就像S.H.E演唱會要唱以前的歌,「有些歌聽起來好幼稚喔,有點勉強,像是〈波斯貓〉,都老貓3隻了。」但轉個念,「它就是首經典作品,老貓又怎樣?我跳舞的時候還是很融入,身邊還有兩個姊妹,那是很獨特的感覺。」(中國時報)
我發現了追夢可以是這樣的一回事,你可以做到了想做的事,甚至做得好成功,卻還有一部份的自己沒挖掘過出來。如你順從大部份人的期望,或許你就一直停留於此。
可是,如果逕自違背大部份人的期望,遺世獨立,也有可能落得孤芳自賞。際遇和現實還是可以影響深遠。
田馥甄自知自己幸運,也很謙卑感恩,常常感謝她的(前)唱片公司。沒有了以前的名氣,也許她不能這樣任性地嘗試不同東西她想試些偏門東西時,也同時要面對市場。在訪問中她說得非常清楚:
「其實我自己也抓到一個奇妙的平衡。如果我適時地去做一些符合大眾口味的東西,不論是外型審美,或聽覺審美,就能換來一些空間做我想做的東西。」我問,是不是像一個換一個的概念?但她卻說:「是兩個換一個,或者有時候,要三、五個才換到一個。」(女人迷)
她談到這個市場就是很現實,它就是在那邊,長那個樣子:
「我可能要唱好幾首《小幸運》才能換到一首我真正想做的歌。或者穿五套仙氣的衣服,大家認為,我已經放心了,妳就是我心目中的田馥甄。」讓大家心安以後,她就可以偷渡一點,她想要的自己。(女人迷)
雖然大部份人認識她主要是透過最流行的〈小幸運〉,但其實她在一次live演唱,她有問過現場觀眾,大家聽〈小幸運〉是不是聽得要吐了。我猜,是不是她自己有一點點唱膩了,哈哈。然而,她不會蔑視這首歌,也會理解大家需要這樣的歌,還是很用心的唱好,讓她爭取更大的空間去實現心之所向。
對於我這種人,即是,時常自命清高自命不凡的人,有時不免變得標奇立異,但又放不下別人的想法,想做偏門事情又覺得力有不逮,弄得「太多的反省 壓力像鬼如影隨形」(〈矛盾〉),她這種的自在態度讓我覺得當頭棒喝,也鬆動了我內心不少的僵化的界線。
甚至,她坦率地談論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商品,但她清晰地知道他人對她的期望之後,她還是想做自己。
「因為對我來說我是人,我是我,但對他們來說,我不是他的家人或愛人,我就是一個商品。」
她說著,自己是一個歌手,是提供娛樂者:「他們會貼標籤、歸類我,試圖把我物化,我很可以理解,也不會因此而覺得痛苦。」
「我只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就可以。」(女人迷)
今後每當我看到些歌手唱些無聊狗血芭樂情歌,我都不會妄下判斷,而是想,說不定她也像田馥甄那樣藏著更有內涵的東西,但因著際遇還未有機會釋放出來吧。
就好像近來,香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YouTube channel「試當真」裡,也有一個成員本來是偶像女團一份子,雖然團體拿到一些獎項,可是不算為主流熟悉,讓她的事業載浮載沉好一段時間。現在她在YouTube channel演戲,反而讓人看到全新的形象,又能將自己當時的偶像團體經驗跟其他成員分享。Yanny陳穎欣,又是另一故事了。
田馥甄單飛的故事,也是對我的勉勵,也許我還是隨時可能更完整更立體的做最屬於自己的事情,那並不是對於過去的否定,反而是珍惜成長以來累積過的一切,充分的擁抱自身的限制和特質,而且以最真誠最坦率的熱愛出發。
安然接納標籤
慢慢的,我也從田馥甄身上感受到,原來安然接納每一部份的自己可以是這麼一回事。
她多次在訪問中談及別人給她的標籤,她的態度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她提到,有些媒體報導需要張力,說田馥甄,「撕掉標籤」、「做回自己」,但她說,她從來沒有這麼用力:「我沒有要撕掉阿,就任你貼,任你撕。你們還要貼什麼也可以。」(女人迷)
有本繪本《你很特別》,談到一個城市每人都喜歡為人貼讚賞貼紙或批評貼紙。常被蔑視的木偶主角有天發現有個人不論被人貼上什麼貼紙,貼紙都黏不住會掉下來。但原來,只要他自己不介意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貼紙就黏不住。看到田馥甄的這番話,不得不想到這故事啊。
她不只是不介意批評,她也不會過份在乎別人的讚賞,就算事業上多成功,她也不會因此沾沾自喜,只是常常謙卑地讚賞不同的歌手,也很冷靜地了解別人對她過份的膜拜。
關於外界給我女神這個稱號?這是大家對女神的一種審美定義,覺得女神就是要有長頭髮的樣子。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女神,我很清楚,我不是。不過,沒有關係,如果他們會因此感到安心的話,我也對於他們的安心感到安心。可以讓人心如此雀躍與安心,我覺得這是我的榮幸,所以我也不排斥。(Elle)
我更不會厭惡任何一個時期的自己。即使是悲觀的、低潮的、瘋瘋癲癲的自己,我都覺得那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就算再回頭看以前很矬的樣子,我也覺得蠻可愛的,蠻難得的,因為也已經不可逆了。但我當然還是會有否定自己的時候,我不可能每天充滿自信。只是大體上來說,我是喜歡自己的,而且我也包容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我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我覺得這很正常啊,就是連你自己都有否定自己的時候。(女人迷)
不但是接納自己,甚至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時候,那種自愛,自然不費力。
雖然她常常怕自己不知〈要說什麼〉(單飛後她第一首自行填詞的歌),但還是在金曲獎分享了感人的演講。這或許能概括她的想法吧:
「麥克風是我的樹洞,讓我把無人知曉、不能言說的心事唱進歌裡,得以傾吐,在這不容易的時代我想祝福每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困難的地方,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樹洞,身心安適、一切都好。」
願大家可以一起聽著她的歌,或慢慢呷口杯喜歡的暖飲,或去做個甜點看著蛋糕成形,好好體會生活的實在,「先善待這身體/靈魂再相遇/先善待這顆心/再懂別的心」。
後記:我的成長軌跡
喜歡田馥甄十一年了,聽她的音樂則更長時間。那並不純然是追星那樣的事,而是在找尋心靈的一種共振。我欣賞很多歌手,但是,無論我在什麼心情,哪怕是最脆弱最拒絕一切的時候,都能安心服用的,只有她的聲音。是我一直設為鬧鐘鈴聲,都不會覺得討厭;是我暈車浪的時候,聽著可以舒壓。這已經超越理性,是剛好她能觸動我心的一些關卡,有時覺得只是像認識多年的朋友,油然而生的默契,一切無須多說。我也不知不覺,受她感染,就是她很坦誠地安於自己,認真追音樂夢的態度。
開始聽S.H.E 是高中時期,要面對公開試,那樣輕快率性,時而滿載愁緒,又有實力和音的歌曲,加以真摯友誼的故事,很能配合情感胡亂衝撞青春時期的少女心事,讓我聽著歌溫習。那時已經挑了〈聽袁惟仁彈結他〉Hebe的一段solo當鬧鐘鈴聲,但我對Hebe沒有特別的感覺。我記得Selina和Ella兩人的性格,但不太記得關於Hebe的東西。S.H.E對我來說是我喜歡的偶像,讓小時不屑聽流行曲的我找到一個錨,可以擠身於流行音樂這個共同話題。我還記得,到了2009愛而為一演唱會,我陪妹妹去聽,到中段那些動人對白描述三人特徵時,我根本分不清楚哪個是Hebe,聽到說「擅長唱高音」的描述還以為是談Selina。
到了2010,我在唸大學,大概是因為〈離島〉一曲,開始對單飛的田馥甄感興趣。生性內向,小時候因害羞不知錯過多少事,卻竟有這樣一首溫柔清新的歌,坦然的訴說「我是座小島 懂得的人懂得就好」,民謠風的結他,擺蕩的旋律,乾淨的嗓音,像帶害羞的我到沙灘的吊床休息。我就開始找她在330 音樂田音樂會的演出來聽,開始對她的風格有多一點了解。
繼而開始聽她的專輯,她的翻唱,開始脫離不了,慢慢她成為我唯一最愛的歌手。在我隻身旅行怕暈車浪時聽《My love》 專輯最安心,幾年後辭職後想理順自身時聽《日常》,人生的不同關口都有聽得最順心的歌。之後就幸運去了聽如果演唱會,去看小夜曲舞台劇,聽如果Plus的香港首場跟高雄尾場(可惜因疫症不能飛去台灣聽一一演唱會⋯⋯嗚)。一直到現在,還是最喜歡是她。
有時候,我也問自己,為什麼最喜歡的歌手是田馥甄呢,喜歡她沒有喜歡某些獨立歌手那麼酷,哈哈,尤其如果別人只了解她唱〈小幸運〉的一面的話。我又覺得自己或許視野還是狹窄的,有很多不同曲風的歌曲灌進耳朵裡頭時會不自覺地排斥,所以才一直駐足在這樣一把嗓子之前。可是,那又怎樣呢。如果那就是過去我所吸收過的養份,讓我到達的位置,我也接受吧。終究,我喜歡那個喜歡田馥甄的自己,也喜歡那個會懷疑自己喜歡田馥甄的自己,到頭來,原來連我嘗試解開自己的懷疑時,那種態度,也不自覺地與田馥甄內心會「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時候」的那種頻率連結了。田馥甄,謝謝你。
也想分享一下這系列介紹田馥甄的圖片,也畫得很好,一連九幅,在此精選幾幅,可以去 IG @w.25planet 這個連結看全部呢
(本來還在賞析幾首歌的曲詞如何帶出自愛的主題,但發現文章太長了,我還是下篇再續較好。有興趣閱讀的話請多加鼓勵,我會更有動力,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