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滿愛與恨、事實與謊言、見證與遺忘的《盲眼刺客》

小白的嬉隱肆
·
·
IPFS
·

這是我第一次讀 Margaret Atwood,緣起於日前看到一份「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Margaret Atwood 唯一上榜的書便是《盲眼刺客》,於是就想以此為進入這位加拿大女作家世界之鑰。當下直接向圖書館預約,並刻意讓自己在對一位作者的認識為「零」的情況下(不先做功課瞭解其人其事),嘗試不具先入為主印象式的閱讀。拿到書後也先不管封面和封底上寫什麼,直接進入正文,導讀和推薦全都先略過,作者和譯者簡歷亦一概不知。

從摸不著頭緒開始,放緩速度、細嚼慢嚥,逐漸體會出 Margaret Atwood 文質之高和思路之精。帶著些許後設小說型態的設計,她讓書中有書、故事中有故事,彼此縝密層層套疊,卻又在卷首就直接破題,最後讓結局不比沿途逶迤而下的奇險更引人入勝。正看宛如《紅樓夢》或《蘿莉塔》之破題直敘法,側看又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般的虛實交錯,能讓讀者同時活絡演繹推理與歸納見證的腦細胞,具備雙重效果。

我相信大多數的讀者,讀到大約 3/4 之後大概就能猜出六七分了。其實我中間曾想過一版劇情是比原書更暗黑的,原書只算我的「子集」。但畢竟 Margaret Atwood 也未真要把書寫成推理或黑色小說,沒有預定類型與章法卻能叫讀者欲罷不能那才是真上乘。我當然不會在這裡爆雷破梗,我連「前情提要」或「大綱簡述」都不想寫,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在對故事內容毫無所知的白紙狀態下自行去體驗虐心的過程。

對我而言,最特別的是這幾天來曾在我胸中不斷重塑觀點的意識折返過程。本來進入下集後,我覺得此書厲害在於用奇險、推理等元素來裹覆作者的左派思想,諸如反戰、對抗威權和關懷弱勢等理念都在書中有所述及。但接近尾聲時我卻又推翻了前日想法,畢竟值此民智普開年代,此類左翼論述已然氾濫,也許 Margaret Atwood 並沒有想太多,她只是把個人日常信念順手植栽於作品中,而非刻意去灌溉養分。

此前我對她雖然徹底不熟,但至少有常逛書店的人都知道,她肯定是此間暢銷作者,否則近幾年不會有那麼多作品出現在架上。對如此享有盛名的小說家而言,招數不能用老,故事本身才是重點。由此來看,《盲眼刺客》之所以耀眼奪目,是因為它不必靠公式、教條或大字大路就能扣人心弦,而且不失優雅與餘韻。毫無疑問地,此書已預約我的年度愛書榜后冠。

闔上書頁後,我不禁想像若將此書拍成電影,那該用何種風格才能忠於原著呢?短短兩個小時要交代牽纏四代的春秋雲煙,當中有著花團錦簇的霓裳鬥爭、奇幻冒險與塵世悲涼。David Lynch 是首位浮現在我腦海的導演,Darren Aronofsky 也夠格。也許有天等得到吧?

來首切題的歌,Damien Rice 的〈The Blower's Daughter〉。不論有意無意,這本小說裡所有人都免不了成為 "blower"(吹牛者),看書時我經常重複播放這首歌來培養氣氛,就像書中的忠僕蕾妮所說:「你總得面對音樂」。只不過,這些音樂裡面沒有神聖莊嚴,卻爬滿愛與恨、事實與謊言、見證與遺忘的蜿蜒小調音符。對了,這首歌是電影《Closer / 偷情》的主題曲,那是我最愛電影之一,導演是拍過經典名片《畢業生》的 Mike Nichols,可惜他已過世,進不了我的選導名單。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