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GT:跨界玩家
開場我就笑了十分鐘,完全就是《跑車浪漫旅》的大銀幕廣告啊,如果依據《電影法施行細則》應該在本電影正片前都不能放廣、預告才對(誤)。
但是賽車在賽道上的競速、引擎的聲浪、賽車手之間的纏鬥,在電影院中是絕對值回票價的體驗,除非能花高價與花時間親自到現場看一場比賽,或甚至是高價打造一個遊戲、模擬空間,或者你就是賽車手。
整件事就是個「現實比電影還扯」的絕佳範例之一,如果以前有人跟你說「有個玩家打電動打到成為真的賽車手」,你一定覺得他在唬爛,甚至前陣子的《叱吒風雲》可能都還有人在笑就是個電玩宅的幻想故事,日本的《極速甩尾》或許也會被人說「日本嘛,不意外」,但這些都是由真實故事引發靈感拍出的電影,但是當真的找了原版故事主角來參一腳認真地拍出一部電影,這就成為了更廣為人知的傳說。另一方面或許也展現出好萊塢作為電影界龍頭的實力。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劇情的每個環節都很好預測,畢竟知道主角楊.馬登伯勒最後就是成為真的職業賽車手並站上頒獎台;而前面也想必會有一段從電競玩家成為真實車手的過程;因為一般人都覺得這種事情難以置信,所以不意外地也會與家裡有衝突;為了增加電影的戲劇性,想來也會安插一場事故之類的轉折點。橋段都想像得到,但整體的連接還蠻順暢,不會太突兀的好像主角第一次坐上賽車就可以突破各種物理限制,順風順水得馬上就有超級執照、在場上狂電對手之類過度神化主角本人的事情。
前陣子才看過一部影片在介紹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與一般人在體能上的差異,雖然《GT:跨界玩家》中的賽車手也許體能強度並沒有F1車手來的高,但職業賽車手的體能已經可以海放許多頂多平日上上健身房的普通人,更何況是一般印象中整天待在螢幕前的電競選手。所以光電影中有描述這些選手的訓練過程,對我來說就有及格分了。
而電影中最大的轉折點:車禍,雖然每個賽車手的成長過程應該或多或少都遭遇過,也不出所料賽車電影一定會放入這樣的橋段,但看到除了主角受傷以外還意外造成觀眾死亡,這就讓人相當震撼了。賽車這種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的運動,當車手坐上車發動引擎,甚至是簽下合約的那一刻,也就等於簽下了生死狀,比賽時發生的各種意外造成自己或其他車手死亡,或多或少都是大家一開始就知道的風險,但這種意外造成觀眾死亡又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觀眾沒有簽所謂的生死狀,他們在理應完善的防護措施保護之下,但卻因為你的因素造成他的死亡,這對車手的心理打擊可能更大。更讓人驚訝的是,這還是真實事件。楊.馬登伯勒在 2015 年的一場比賽中真的因為在北環跑道被風吹翻車體衝出跑道,而這起意外中數名觀眾受傷,一名死亡。
能把這起意外在楊自己本人參與拍攝的情況下放進電影中,大概也表示他已經從這個可怕的意外中走出來,並且認真面對這件事情,也象徵對死者的一個紀念。我也蠻喜歡教練帶楊重回案發現場然後陪他重新完賽的橋段,那段劇情中教練也說明了他當年退出車壇的原因,這讓我想起《第一神拳》中,前輩鷹村對主角一步說過的話:「(鷹村在地上用腳劃出一道溝)你打得很好,但就到這條線為止了,跨過這條線是完全不同的,屬於野獸的世界。」也許教練當年是個強者,可能將會是他那個世代最強的車手,但他終究跨不過那條溝-那條分隔頂尖強者與一般好手的鴻溝。
忘了是在哪部電影還作品看到的,有一段話大意是:「如果你一直跟著別人的路線走,怎麼超得了車呢?」在《GT:跨界玩家》片中看到楊決定不照遊戲內程式所給出的輔助線,或是在最後比賽時決定不照所謂的「最佳路線」跑,而決定跑出自己的路線,我就想起了這段話。每個賽道都有一個理論上會最符合環境的路線,但實際上他會隨著各種情況而有變化,甚至隨著對手也會有不同,而最單純的,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跑,你就只會一直被擋在他身後而已,不做出改變,不突破既有框架,是超越不了其他人,凸顯不了自己的。也許就像遊戲中嘗試時可能會翻車,但如果連這點風險都不想冒,在賽車這種不斷挑戰並突破人類極限的比賽中,還是早點退休,早點睡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