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日记#|《亲密关系》[美] 罗兰·米勒 / [美] 丹尼尔·珀尔曼

Nishinoaki
·
·
IPFS
·

花費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將這本書看完,獲益匪淺。相較於之前看過的談論親密關係的書籍,它提供了更多實驗方向的理論支撐,給予我豐富的案例和思考題,讓我從原本偏執的自我分析走出來,嘗試 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親密關係。雖然封面看起來真的很醜,但不妨礙它是一本好書,五星推薦給對愛情、親情、友情和婚姻有困惑的朋友們,或許你會像許多讀者寫的觀後感一樣,書還沒有看完,問題已經解決完。 (沒有說它厚的意思XD)


全書從人際關係的構成說起,講到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加之人類的友誼、愛情、性愛……再談及從已有的統計學數據和調查分析出的情感常態與人們慣常的處理方式,同時提供給我們思路,如何分析問題,雖然解決的方案並不明確(哦豁?)。全書深入淺出地將親密關係的組成、維持和發展作了說明,讀書過程中時常可以對號入座,找到自己目前的狀態所處位置,然後明白自己的想法並不是與眾不同,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會索求人類動物本能的快樂,也會為愛情魔力的消失而苦惱困惑。但我並不覺得想要擁有這些東西是什麼很大的錯誤。書很厚但讀起來卻不枯燥,甚至很有趣。當然不同人看也許感悟也不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


——


【吸引力】

關於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個人,時常聽到一見鍾情或是日久生情的言論,總而言之,用浪漫的話語來說,我們相互之間產生了情愫,想要時常呆在一起。這份喜歡並不限定於愛情。事實上依據人是社會性動物的理論來說,人會不自覺地靠近讓自己快樂的東西,成為快樂的人,大概是人的本能。 (好,這句很說教和俗語風,透露出一種亂講的氣息。)拋開生物學不說,亞里士多德相信人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動物,並認為有著三種不同的友誼;建立在快樂基礎上的友誼——因為別人能讓我們快樂,所以我們就喜歡他們;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友誼——因為他們品德高尚,所以我們就喜歡他們。亞里士多德認為,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友誼是最高級的友誼也是最能持久的友誼。他還認為,建立在功利或快樂基礎上的友誼很容易因為對方提供的利益減少而破裂,但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友誼,只要雙方都保持道德的純潔就能一直持續。但這種關係很難得。說到這裡,就想談談情感魔力的來源,似乎我們常常談到的那些美好的情感,都不涉及利益,但實際上世人普通,都以利益來維繫關係。也許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財富、健康、才能和長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樣,能用來吸引心儀的伴侶。如果我們把匹配視為一種廣義的過程,不僅涉及長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各種其他長處和特質,那麼很顯然,人們總是會與旗鼓相當的人配成一對,同性相吸就發生了。而最有吸引力的伴侶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們相像,但又擁有我們通過努力能實現的理想特徵的人,只是這樣的人根本不是與我們相左的“異性”,我們只是夠得到,然後和他們在一起,所以有時候對象就像自己的鏡像。不過,只要差距不是過大,或許我們更喜歡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理想式的人物,而不是與我們目前非常相像的人。如果以此作為某些穩定關係的標準,那麼情感涉及的各個維度都變成了變量,你的個性、家庭背景所有你吸引其他人或是別人吸引你的部分都成為了動態不守恆條件。


【愛的能力】

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則嫉妒會增強。人們只要擔心達不到伴侶的期望,或者憂愁自己不是愛人所期待的理想對象,對親密關係的持續就不太有信心,他們比那些確信自己能滿足伴侶的人更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自我評價低的人尤其難相信伴侶真的、深深地愛著自己。結果他們往往都對愛情能否持續不樂觀。這又使他們對伴侶偶爾的糟糕情緒反應過度;與高自尊者相比,他們會感受到更多的拒絕,經歷更多的傷害,變得更容易發怒。這些痛苦情感使他們更難建設性地行動,以應對臆想中地危險。當親密關係出現挫折時,自我評價高地人卻能拉近和伴侶的距離,努力修復親密關係,低自尊的人則防禦性地把自己隔離起來,生悶氣,亂搞一通,還覺得自己更加糟糕。個體總的自我價值無疑會影響親密關係中的自信,高自尊的人的確比低自尊的人更少嫉妒別人。不過,個體對自己是否適合擔當親密伴侶的認識尤為重要,如果高自尊的人懷疑自己滿足愛人的能力,那麼他們一般也容易產生嫉妒之心。除去我們自身的狀態,依戀類型也會影響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安全型依戀一般更具有吸引力,但一旦人際關係建立之後,你或許會發現和依戀類型相同的人在一起更加舒心。如果你是迴避型,那麼迴避型的伴侶能滿足你保持距離的願望;但如果你是癡迷型,另一個依附、焦慮的人就是好搭配。不同類型的人相碰,雖然激情四射,但很可能不適合,也影響你愛的能力的增長。


【愛的角力,如何一直愛下去】

時常聽到愛情無法保鮮的理論,或者懷疑對象愛不愛自己,以及出軌、或者不愛了卻無法脫離關係等各式情感議題。因為都只是自己維度的困擾,問題也就變成當自己愛的能力缺乏,卻又想守住愛,到底該怎麼辦?用書裡的理論,來說,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並不僅僅取決於交往結果絕對意義上的好壞;相反,滿意度來自交往結果和比較水平之差。橫向縱向的比較,就能解答所有關於不愛了或者想要離開的問題。當你是那個想要離開的人,你評估的是自己吸引新人的能力,以及與目前伴侶繼續交往所要付出的成本,不論精神還是物質的支出都可能成為衡量的指標,只是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當第三者所給予的利益要好於從目前的伴侶所獲得的好處時,人們就會被誘惑。然而,從長期來看這樣做對他們並沒有好處。建立在勾引別人伴侶基礎上的親密關係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帶有背叛的原罪,總的來看,這樣的伴侶關係似乎並不如沒有第三者糾葛的關係滿足和忠誠。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為第三者所動式因為他們也在尋找更好的事物,這類人即使在和第三者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之後一般仍會繼續找尋。一旦有過不貞,人們往往會再次出軌。換言之異地戀容易分手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其他條件相同,身邊的伙伴比遙遠的伙伴更有優勢;與遙遠夥伴交往消耗的金錢和付出的努力——諸如手機話費、汽油費和路上的耗時費等——使這樣的人際交往比住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遠距的人際關係 獎賞價值也低;在文字或聲音中表達出的愛意遠不如臉頰上真實的一吻那樣動人。因而,廝守兩地的愛情一般不如夫唱婦隨的愛情令人滿意。

而當你是那個留在關係裡的人,只能說明目前的對像是你能力範圍能得最優選擇,這個時候我們不談遵守責任和義務堅持維繫情感的美德。也正因為如此,你會感到對像似乎不關心自己,沒有像你愛她/他那樣愛你,或許只是他對自己能夠自由選擇有更多把握,反映出來的則是對關係的怠慢,從你的角度來說。事實上或許對方沒有,他們只是沒有那麼需要你。在伴侶關係中,對繼續和維持關係缺乏興趣的一方在伴侶關係中擁有更多的權力。如果伴侶愛戀和需要你的誠度超過了你愛戀和需要他/她的程度,你多半能得償所願。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卻是事實;在愛情關係中,感情投入較少的伴侶通常擁有更多的權力。這似乎進入一個矛盾的怪圈,也難怪網絡上那麼多給被戀愛困擾人的建議,做你自己的事情,別那麼關心對方,對方就會更愛你啦!那麼,最開始在一起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愛情的終點是? 】

當關係穩定下來,人們就會走入婚姻。社會文化強求婚姻成為個體生命中最親密、最深厚、最重要和最持久的關係,自然就要求夫妻們做情人、朋友和相互之間的心理治療師。然而矛盾的是,婚姻卻可能日益缺乏必須的情感需求,以致解體,僅僅只是因為習慣和日常,就銷毀了最開始荷爾蒙費洛蒙多巴胺的種種魔力,唯一牽動你心的或許只剩下催產素。就算是出軌或者換一個對象,結果也不外乎相同。新奇確實能為新確立的愛情關係注入興奮和能量,戀人之間的初吻比之後成千上萬的親吻更令人激動, 而當人們為新的伴侶而精神抖擻、魂牽夢繞時,決不會意識到在30年之後自己的愛人會變得多麼熟悉和習以為常,如果你們交往得夠久。不論有沒有科學的論證,但世人重複的故事不過是在告訴你,愛情只是一件普通的事,你的愛也非常普通,對方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偉大。

要維持相對穩定,這裡有一條可能沒什麼人想要選擇,卻時常聽到恩愛夫妻和穩定婚姻關係的人會提出的建議:“要和伴侶做朋友。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互相尊重,享受相處的時光,經常一起做有趣的事情……”當你的愛情關係變得重複、單調和沈悶時,不要停止尋找新穎、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創造更多的新奇。這就是你的愛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係的基礎,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如果會愛人急迫的慾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這種幸福的結果可能會讓你成為幸運的愛人。

也就是說,人類想要克服孤獨,維持穩定的關係,我們或許應該尋求和創造新的友誼,而不是愛情。而且,你可以擁有很多個朋友對吧? (笑)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