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沖繩.虛實之旅】面對沖繩,解構日本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沖繩札記》是一本發問的書,而不是給出答案的書。作者大江健三郎不斷強調,「沖繩問題已經解決」是假象,也是刻意製造的謊言。在書中文章發表的一九六九至七零年如是,甚至在今日,可能也依然如是——如果沖繩問題沒有以沖繩人的意願和尊嚴為依歸去處理的話。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董啟章

《沖繩札記》是一本發問的書,而不是給出答案的書。作者大江健三郎不斷強調,「沖繩問題已經解決」是假象,也是刻意製造的謊言。在書中文章發表的一九六九至七零年如是,甚至在今日,可能也依然如是——如果沖繩問題沒有以沖繩人的意願和尊嚴為依歸去處理的話。

先說後來的事。在《沖繩札記》(1970)出版之後的三十五年,即二零零五年,二戰末期沖繩戰役中的座間味島日軍駐守指揮官梅澤裕,以及渡嘉敷島日軍駐守指揮官赤松嘉次之弟赤松秀一,在日本右翼勢力的鼓動和支持下,向大阪地方法院對大江健三郎與岩波書店提出妨害名譽訴訟,要求停止出版《沖繩札記》並且登報道歉。二零零八年,一審宣判原告敗訴;同年十月,大阪高等法院駁回原告上訴;二零一一年,最高法院再次駁回原告上訴。期間原告承認,根本沒有仔細讀過《沖繩札記》的事實。

提告人所謂的名譽受損,基於大江健三郎在《沖繩札記》中談及在沖繩戰役期間,日軍為了保存充足糧食,減少負擔,而勒令沖繩民眾集體自殺,以表對天皇的效忠。這是大江從一九六五年至七零年間多次到訪沖繩,從親身經歷者及當地歷史學者的研究資料中知道的史實。不過,大江沒有在文中寫明涉事軍官的姓名,所以並不構成名譽損害問題。但縱使在法庭上勝訴,文部省照樣藉著教科書審查制度,敦促出版社刪去「命令」和「強制」沖繩民眾自殺的字眼,從而使責任模糊化。沖繩問題至今並未解決,這是今天《沖繩札記》依然具有閱讀價值的原因。

沖繩古稱琉球王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曾經受明朝冊封。十七世紀初被日本南部的薩摩藩入侵和控制,但表面上依然維持獨立國家的模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於一八七二年設琉球藩王,正式把琉球收編到體制內。一八七九年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王被迫遜位,琉球國改稱「沖繩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一九四五年,日軍於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沖繩成為了阻止美軍進佔日本本土的最後防線。戰役中超過十萬沖繩人死亡,當中包括士兵、民眾和被勒令自殺者。戰後沖繩被美軍佔領和管轄,沖繩人淪為二等居民,為美軍基地提供勞動力,飽受剝削和屈辱。美軍對沖繩環境的破壞,核武及化武的危害,促使沖繩人多次反抗。

可是,一九七二年的「沖繩返還」,即美國正式把沖繩的主權及管轄權交還給日本,並沒有解決問題。沖繩依然是日本政府在國際博奕上的棋子,其中沖繩「帶核回歸」(即連同美軍留下的核武回歸給日本)的妄想雖然沒有實現,但美軍基地的持續存在,以及以沖繩為對抗中國的橋頭堡的思維,並沒有改變。沖繩一日被迫扮演這個角色,便沒法逃離一旦開戰即會成為敵方導彈攻擊的對象,以至全島毀滅的結果。問題是:為甚麼沖繩要一再為日本付出這樣的代價?一再為日本的利益而「被犧牲」(被自殺)?

上面的問題不容易解答,因為沖繩與日本之間,或者沖繩人和日本人之間,在歷史的糾結中,存在著複雜難解的關係。《沖繩札記》就是在這個糾結中,所寫出的沉痛反思。我們絕不能以為,這是一本對沖繩人表示同情、支持,或者為被壓迫的沖繩人發聲的書,因為大江深明自己就是壓迫者當中的一分子,與壓迫者血脈相連。他在道德上無法置身事外。他甚至感到,連代表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對沖繩人作出懺悔和贖罪,也是不道德的。以為這樣做就可以卸下道德包袱,只是自欺欺人,亦是對沖繩人再次的侮辱。站在無可開脫的日本本土人的角度,他的書寫注定不能被沖繩人所接受。沖繩人的「拒絕」具有道德上的絕對性,但這個「拒絕」也是作為一個道德的人所必須面對的。這就是《沖繩札記》所立足的、處於「不可能」和「必須」之間的出發點。

一九六五年,拿著美國發出的證件,第一次到訪美軍佔領下的沖繩,大江健三郎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為甚麼要去沖繩?」但是,當他直接面對長久承受剝削的痛苦、壓抑內心的憤怒、眼神充滿尖銳的批判的沖繩人,他聽到的是不留情面的質問:「你為甚麼要來沖繩?」為此,他感到深深的羞恥,每每抬不起頭來。但他沒有逃避,而是忍受著羞恥,認真而虛心地探究「沖繩人是甚麼」,以及「沖繩的民眾意識」或「沖繩人的意識結構」的問題。

大江的做法並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他反對由歷史偏見累積而來的刻板印象,也拒絕講述煽情的沖繩殘酷物語。大江試圖從歷史資料中尋找沖繩抗爭精神的形象。由明治時期主張琉球獨立,因反對「廢藩置縣」而在中國自刎而死的林世功(琉球名為名城里之子親雲上),到在日本大學專攻農科,回到沖繩爭取民權,與知縣長期對立,最後被迫瘋的謝花昇。但更為鮮活和難忘的,是眼前親見的談話對象,包括:在少年時期曾參與沖繩戰役,戰後從事學術工作的沖繩知識分子;投身沖繩回歸運動,畢生在日本本土奔走,最後橫死於東京的古堅宗憲;畢業於琉球大學,曾組織學生運動的詩人兼記者新川明氏;或者從事教師工作,同時參與劇場創作和社會運動的戰後新一代。

在這些具體的人身上,大江見證到當代沖繩人的多種面貌。他多次強調沖繩的「多樣性」,以抗拒日本人對沖繩簡化印象——無論是效忠天皇、熱愛「祖國」的臣民,還是貧窮、教養低下,具有犯罪和精神病傾向的異類。在面對沖繩人的同時,大江發現他要面對的其實是身為日本人的自己。所以《沖繩札記》的重要叩問反而是:「日本人是甚麼?能不能把自己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而對「沖繩的民眾意識」或「沖繩人的意識結構」的探究,亦同時是對「日本的民眾意識」或「日本人的意識結構」的探究。自我與他者形成鏡像,互相映照。

這樣的對照帶來的是對日本和日本人的嚴厲批判。當日本人批評琉球人依附明朝或清朝所代表的「中華思想」,大江卻指出,「日本所擁有的,無非是日本中心的『中華思想』的感覺。」而當日本人批評沖繩人意識中的「事大主義」和「自卑」,大江卻指出,遵從「事大主義」而又同時感到「自卑」的,其實是日本人。日本人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但卻誇口大談「沖繩問題」。所謂日本「本土」一詞其實是一種扭曲。在與「沖繩」對稱時,因為無法稱之為「日本」,又不欲稱之為「內地」,而出現了「本土」的說法。但經過大江的解構,他認為「本土實際上並不存在」。那個「本土」其實是個空洞的、站不穩的東西,並不是日本人以為的居於中心的自己。沖繩的存在意義,就是對這個虛構的「中心」或「本土」作出不斷的批判和抵抗。

在《沖繩札記》中,因為面對「他者」的挑戰而照見自身問題的大江,發現了多重的倒置。這對大江作為小說家的思維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甚至大膽地提出了「日本屬於沖繩」這樣聽來匪夷所思的觀點。大江沒有清晰說明「日本屬於沖繩」是甚麼意思,但把常見的「沖繩屬於日本」的觀點倒轉過來,便可以猜知,這是一個主客關係的對換。真正的「沖繩返還」不是把沖繩及其人民像物件似的由美國手上歸還給日本,也不是甚麼「回歸祖國」,而是從此以後,日本要以沖繩為定義。所謂「日本」,是「有作為主體的沖繩參與在內的日本」,也即是「屬於沖繩的日本」。假使沖繩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沖繩人民沒法充分參與日本的國政,而繼續被歧視、排除和壓抑,「沖繩返還」就沒有真正地實現。

在大江眼中,「日本屬於沖繩」的積極意義,是「現在在沖繩被發現的、被承認的、依據經驗不斷地強化的、持續不斷的新亞洲中對日本的展望」。他認為戰後沖繩培養出的新人,能夠「用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視野」,「憑藉自由而豐富的想像力,去理解沖繩、日本、亞洲和世界。」這就是具國際主義意識,而不是狹隘民族主義激情的「新沖繩人」和「新亞洲人」。而大江所自問的「能不能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也在此得到肯定。這一點給我們重大的啟示。所謂的歸屬問題,不是中心和邊緣、中央和地方、多數與少數、強者與弱者的關係。能秉持獨立精神、具有豐富道德想像力的一方,才具有所歸所屬的力量。若不,就只不過是強權和惡霸。這也是我們今天還要讀《沖繩札記》的理由。

董啟章
1967 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 年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9 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文學藝術)」。《物種源治.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及第四屆香港書獎。2014 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近期著作包括《心》、《神》、《愛妻》、《命子》和《後人間喜劇》。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