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真的有讓你生活得更好嗎?
最近加入了一個斷捨離group但越看越生氣,事實上這幾年我對很多人斷捨離的方式越來越有保留。
我想說Marie Kondo的心動法則完全是誤人子弟。拿上手覺得心動的就留下,不覺得心動的就捨去?但人的心本來就是那麼柔軟多變,心動只是一瞬,讓堆填區消化你不感興趣的東西卻要好多年。
心動法則,好聽地說,是高效率的整理術;不好聽地說,是急功近利、短視又自私的整理術。
丟棄很方便,好多人以為丟得越徹底越好,於是每天設下量化目標,報告自己又丟了多少東西,希望在幾個月內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又大手買入所謂真正心動的物品,和各種收納工具。斷捨離本來是要教人審慎地對待慾望,但斷捨離本身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成為另一種慾望。
對,你丟到堆填區的東西沒有令你的生活一勞永逸,只是讓你有了新的空間和新的慾望。
我好多年前開始斷捨離,發現最難的不是判斷什麼物品要捨去,而是為它們安排另一個妥當的去處。轉售、捐贈、贈送、各種各樣的途徑,花去不少心力,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才讓身邊的物品慢慢減少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斷捨離不止意味著要對自己「心動」的物品負責,也意味著要為「不心動」的物品負責。
因為處理這些物品是那麼困難(就算free物也要好多時間交收),如非必要,我會選擇將它們留在身邊,隨著使用壽命的終結而自然淘汰。在與它們漫長的對話中,調整自己生活的方式,同時等待契機,將它們送到合適的人手上,各安其所。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嚮往那些空無一物的家,因為我知道自己永不可能做到,也不可能喜愛這種生活狀態——寧願自己的家永遠在不斷地增刪、調整、與物品對話,因為生命最本質的過程也是如此。
細水長流地斷、審慎三思地捨,順其自然地離。然後才有真正自由和從心所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