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
·
IPFS
·

這本書薄薄的,內容不算艱澀,但能在今年開始沒多久就延續去年的進度看完,還是鬆了一口氣,畢竟標題上的資本論,散發出經典的氣息,一翻開就讓我有作業沒做完的潛在壓力。

《資本論的誕生》串聯馬克思的家庭和職業背景,從頭講起他如何從1848年歐洲發生大革命前,因為處理「資本」這個題目被不同政府驅逐,只好舉家搬遷英國。在不同時空背景穿插資本論的核心重點,是一本很有趣的導讀,無疑是在推坑,對資本論一知半解的讀者如我,看完也想好好去從頭讀起。

全書最讓我感到震驚的就是,馬克思雖然是一位無庸置疑的思想家,卻不照承諾準時交稿,在幾年的拖拖拉拉中完成了《資本論》(第一卷),交稿後也不聽恩格斯從編輯角度給他的建議,堅持以艱澀難懂的論述和註解貫穿全文,讓恩格斯對有兩百頁的篇章卻只被粗分成四部分的架構感到絕望。

一位是早已意識到資本論的突破性,而對讀者沒信心的作者;一位是看到最後版本的校稿,對作者和讀者都失去信心的贊助人。換成在現代,遇上馬克思這樣的天才作家,不知是福是禍,出版社和編輯以各種「特殊」關注和禮遇相待,一定是少不了了。

這些軼事讀起來非常有樂趣,不時穿插馬克斯資本論述和解讀,一點都不違和。如果馬克思是天才,恩格斯就是馬克思的伯樂,看見他的思想高度,在他飽受貧窮和疾病所困之時不離不棄,持續給予他經濟上和撰寫資源上的幫助,又異常有耐心地願意等待,耗時數年後才終於看見《資本論》第一卷問世,而且在馬克思過世之後,仍不放棄馬克思的文稿價值,將其餘部分整理成其他卷書出版。

對於資本剝削的實際體認,大概也是這幾年在不同國家和公司規模的環境工作下來發現的了,一觀察公司實際收入和支出概況,便會發現,公司是如何用低廉的新資作為交換價值換取基層的勞動力,矛盾的是,沒有這些基層勞動力,公司也無法將收割報酬的規模擴展至此,但為了能賺取更多利益,維持底層員工的低薪成為必然,所以大型公司到處往薪資水準較低的國家設立新公司分派給他們這些勞動,而小型當地公司調漲個薪水也是不甘不願,更別說台灣還有個十年如一日的稿費。

現在的產業和職位再五花八門,但一把資本論述套進來看整個全球資本主義,我們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巨型運作的資本社會工廠裡,當個努力生產的工人。如何讓我們的勞動換取到理想的價值,便需要形成一股集體的力量施壓。書中提及的《共產黨宣言》和「勞工反動力量」也是很有趣的一個子題,但如此反動力量最終只在俄國造成大革命,而在其他地方如作者所在的西歐,卻僅留下各層工會般的組織存在,與擁有操作資本權力的階級抗衡。

這本書觀看馬克思的方式意外有趣,應跟作者Francis Wheen作為記者擁有善於梳理脈絡的說故事能力有關,有機會要找出其他關於資本論的中譯解說版好好啃食,《資本論》分明就是本適用於觀看當代的勞動社會學。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台灣人不在台灣,喜愛旅行、編織、藝文、烹飪、園藝、健行、攀岩,對一些舊東西情有獨鍾,用文字寫出生活與過去連結的樣子。 Medium: 線人工作間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聖誕文字市集 // 這些年我在斯洛伐克過的聖誕節(四)

聖誕文字市集 // 這些年我在斯洛伐克過的聖誕節(三)

聖誕文字市集 // 這些年我在斯洛伐克過的聖誕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