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
愛的定義是什麼?
這是每個人都欲探索的亙古難題,而每個人得到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對德國哲學家暨精神分析心理學家Erich Fromm來說:
愛是一門需要學習與努力的藝術,愛是人生命中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與態度,愛是欣賞對方的優點並接納彼此的缺點,愛的首要意義是給予而非接受。
我將我的情感、關懷、知識、幽默等生命的一切表現給予她,我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增強了她的生命感,我以我的愛喚起了她的愛,這些給予最終又會回過頭來,增強我自身的愛與生命感。
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 — Erich Fromm
但愛不是我對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而是決定了我對世界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只愛自己或只愛某一個人,對其他同胞都漠不關心,則這只是共生結合式的依戀,甚至只是擴大的自私罷了。
真正的愛是可以突破我與其他同胞之間的藩籬,把我與其他人結合起來,此時「我愛妳」的意思是「透過妳,我愛全世界,且在妳生命中我也愛我自己。」
所以,「成熟的」愛則是在保存自己完整性、保存自己的個人性之條件下的結合,然後透過交往,讓彼此輪流當「老師」和「學生」,來互相教導與學習,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因此,投身於愛的人,同時也投身於改變,改變著自己與他人,「不只能讓我們成為好的朋友或伴侶,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每一個人。當你愛他人少於愛自己,你就不能真正愛自己……。因此,那愛自己又能同等的愛一切他人的人,是偉大而正直的。 — Meister Eckhart

Erich Fromm在1956年出版的The Art of Loving(愛的藝術)一書中詳細談到,
除了給予之外,愛還包含著照顧、理解、尊重、責任這些基本要素。
若一個人說他愛花,卻忘了澆灌,那誰也不會相信他愛花,因為我們愛我們為之勞力的東西,而我們所愛的東西,我們會為之勞力。所以,愛是主動照顧與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
而照顧與關懷的另一個層面是責任。
責任並非負擔,其真正意義是「我能夠並且準備好回應對方的需要」,這是完全自動的行為,而不是外界加諸的枷鎖。
不過,前提是要能理解。若不理解她,就不能尊重她;不尊重她,責任就容易變質成控制和佔有。而想要理解她,就要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她,這樣才能穿透地認識到她的本質,進而讓她依照她自己的意思去成長。
因此,我們本來都是不懂愛的幼童,以感謝、歡欣的方式回應「被愛」,在成長過程中漸漸了解到克服自我中心、重視他人的需要、給予比接受更令人滿足等愛的核心觀念後,逐漸成為成熟的人,並停止繼續以「裝可愛」來役使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能以主動付出的方式滿足他人的需要、在分享中與他人結合為一體,用愛去創造愛,也讓自己成為真正值得被愛的人。
嬰兒時期所遵循的原則是 — 我愛是因為我被愛,成熟的愛所遵循的原則是 — 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不成熟的愛會說:我愛你是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則會說:我需要你是因為我愛你。
要求被愛,乃是最大的狂妄。 — Friedrich Nietzsche
即使知曉了愛的要素,我們仍不知道要怎麼實踐愛。
有許多人心中的「水桶」早已殘破不堪,因而四處找尋別的「水桶」來將自己的「水桶」補滿,等到對方的「水桶」滴水不剩時,再怪對方怎麼沒有水可以給他,而再找下一個「水桶」,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 — 自己殘破不堪的「水桶」。
所以,要實踐愛需透過自律、專注、耐心與關心、信心這四個條件。
因為只有自律,才能讓自己能夠獨處,能夠聆聽自己的心聲與察覺自身的變化,使自己能夠修補心中的「水桶」而不再索求,進而使自己專注,使自己能有耐心地去關心別人,以及給予別人「水」。
但在給予之前,還需要最後一樣東西—「信心」。唯有擁有了信心,才有勇氣去嘗試、去給予,以及去相信「愛」、相信「自己愛的人」、相信「自己的愛能在對方心中產生愛」。
我相信,愛是打開人類「成長」之門的主要鑰匙。與他人以外的某人或某物進行愛與結合,這種結合使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建立關係、與他人相處,而又不限制自己的正直和獨立感。 — Erich Fromm
雖然《愛的藝術》看似薄薄的一本書,但作者Erich Fromm卻將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觀察、對愛的深刻思索寫得鞭辟入裡。
因此,在這講求利益、人們被科技疏遠的時代,我們仍需要它的引領,直至「大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