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體內住著人類學家 03》月隱福爾摩沙
月隱福爾摩沙是我偶然接觸到的一組攝影作品,我知道研究計畫發起人在政大有一份文本,其他的話,就看 Lightbox 有沒有機會收藏了。
「月」隱,指的是象徵伊斯蘭的新月,因此原題研究的是在台灣不被注意到的伊斯蘭社群,但即使限縮了範圍,這個群體的組成還是可以再細化為印尼移工社群、台灣原生穆斯林社群,後者的用詞仍舊算不上精準,一度在想要不要將「原生」兩字去掉,因為穆斯林文化源自兩河流域,台灣穆斯林無論如何都是遷徙來台的移民。
這些移民,來得晚近的還保留宗教習俗,台北市新生南路清真寺與桃園龍岡清真寺兩處算是經典地標,如果有機會入寺參訪,教長會仔細地跟來客介紹水房、禮拜室位置,穆斯林大小淨流程、速葬文化。在不遠處的六張犁,山上也有一區回民公墓。
來得早的移民,多半已失去蹤跡,剩下的文化成為當地特殊習俗。例如,鹿港丁姓、雲林台西丁氏,據傳就是移居福建的阿拉伯商人後裔,在清朝年間的械鬥紛爭下輾轉移居台灣,流轉幾代,混居於漢人間的子孫已不復得知祖先緣起,但部分仍留存不吃豬肉的習俗,在近年的回溯下才回推至福建沿海陳埭/陳江一系。晚近的移民,扣掉暫居的移工,則多是國共內戰後來台的回民,或是其他族裔的信仰者。
被隱蔽的伊斯蘭文化
如果你從未接觸過伊斯蘭信仰的實踐者,或對於伊斯蘭文化只知道「頭巾、4個太太、不吃豬肉」那就有點可惜了,伊斯蘭建築是很美的,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建成的清真寺風格風格上有極大差異。
以台北清真寺為例,寺方自述清真寺是仿奧圖曼式伊斯蘭建築,特徵是有大型圓頂與高柱,而桃園的龍岡清真寺則是擁有大把大把綠色。台灣的清真寺修建時期晚,多數空間方格簡潔明亮,且非敬拜時間不會有頌唱經文的聲響樂音,與傳統的廟宇大不同。
再往下也想提一提伊斯蘭書法之美,但我是個實打實的文盲,沒有什麼能說給大家聽的,只能分享今年的齋戒月已經開始了,開齋的日子約莫落在 5/12 前後,可以看看報導者對開齋日的攝影紀實。也可以參加5/16北市府舉辦的開齋節活動,不過主辦的是觀傳局,就保持著文化體驗的心情去吧。
如果要深入了解文化還是讀讀研究,實際認識幾個穆斯林朋友比較實際,想研究東南亞穆斯林的朋友推薦你接觸One-Forty,或自學印尼語前往北車大廳駐點;想研究與中國有淵源的穆斯林,則可以到政大、緬甸街一代去尋。
最後默默安麗,我的伊斯蘭知識入門老師秋蒂的著作,也希望大家真的能找到方法去踏出認識的那一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