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行動力的菩提路

妙融僧蹤
·
·
IPFS
·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上,菩提心有如是貫穿整串念珠的線。

學習上,要學它,修持上,也要修它,沒有它,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他人,沒有它,成不了佛也利益不了眾生。

然而光只是說出它的名字「菩提心」,其實很攏統,這導致於,我們都會說,也都知道要有菩提心,但是卻並不很明確,這是個什麼樣的心。

一般來說,如果要探討菩提心,首先,這有助於了解,也有助於修持。

有一種菩提心叫做世俗層面的菩提心,那是因為在心理認知上,仍然有主體客體的二元分別。

也就是說,心裏上認為,有一個在發心利益眾生的「我」,以及有著需要我來救助的眾生。

由於在核心認知上,不能排除人、我的二分法,不能轉化自他的差別認知,於是,這個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雖然是導致我們終能成佛的因素,但卻被加上了「世俗」的前提。

然而世俗層面的菩提心,不只如此,其中也還分為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若以我自己的說法來形容,所謂願菩提心是屬於心理層面,可以說是動機,至於行菩提心則是屬於行為層面,願菩提心是使命感,而行菩提心就是行動力。

有著想要讓一切眾生成佛的使命感,加上能讓眾生成佛的具體行動,菩提心便不再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術語,一個美好的想像。

如果把佛教名詞拿掉,我們可以發現,即便在世俗上,不論做什麼事,既有著使命感,又有著行動力的話,達成,便不會是遙不可及。

在佛法修持的道路上,這份使命與生俱來,覺醒到身為一個修行者,所不能否認地崇高使命,卻往往總是被忘懷。

在我們記起這份使命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付諸於行動,並且試圖讓一切行為,導向於達成那本具的使命。

如果想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菩提心,也許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在修學佛法的這條路上至今,自己是否有著「想要讓眾生都能成佛」的使命感,以及為了這份使命,我們到底發出了什麼樣的行動力。

使命感與行動力,會是修行路上的一雙跑鞋,這雙跑鞋,你準備好了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