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68《史記》卷四十〈楚世家〉19:拉攏人的方法就是繞個彎說話
──────────原文──────────
二十年,齊湣王欲爲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裏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爲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并力收韓、魏、燕、趙,與爲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呉、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孰計之。」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爲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爲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爲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翻譯──────────
楚懷王在位第二十年,「齊湣王」想擔任合縱盟長,憎惡楚國與秦國的聯合,就派使者給楚王一封信說:
「我擔心楚國沒有重視尊貴的名聲。現今『秦惠王』死了,『秦武王』即位,『張儀』跑到魏國,『樗【音書】里疾【補充:秦國公族】』、『公孫衍【補充:張儀的政敵】』受到重用,可是楚國還是侍奉秦國。『樗里疾』與韓國友好,『公孫衍』與魏國親善,楚國一定侍奉秦國,韓國、魏國就會恐懼,一定要通過這兩個人去與秦國聯合,那麼燕國、趙國也會去服侍秦國。四個國家爭著服侍秦國,那麼楚國就會成為秦國的郡縣了。大王您為何不與我一起協力收服韓國、魏國、燕國、趙國,和它們結成合縱而尊奉周王室,以此按兵養民,號令天下呢?天下沒有人敢不聽從您的,那麼大王您的美名就能成就了。屆時大王您率領諸侯一同討伐秦國,攻破秦國將是必然的。大王您便可以奪下『武關』、『蜀』、『漢中』等地區的土地,占有『吳國』、『越國』的富饒資源,獨佔『長江』、『東海』的利益,韓國、魏國割『上黨』土地給您,楚國的西部逼近函谷關,那麼楚國將比現在強大百萬倍了。況且大王您遭受『張儀』的欺騙,丟失『漢中』土地,大軍在『藍田』那裡受挫,天下人沒有不替大王您滿懷憤怒的。如今您竟然要率先侍奉秦國!希望大王您好好考慮這件事。」
楚王已經準備與秦國和好,見到齊王的書信,猶豫不決,便交給群臣們商議。大臣們有的說與秦國聯合,有的說聽從齊王的意見。
【補充:楚國大臣,與張儀有私交】「昭雎」說:
「君王即使從東邊的『越國』奪取土地,也不足以洗刷恥辱;一定要從『秦國』奪取土地,而後才足以在諸侯中洗刷恥辱。君王您不如與齊國、韓國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像這樣您就能得到韓國、齊國的支持,向秦國要回楚國的土地了。
秦國攻破韓國的『宜陽』,而韓國還是侍奉秦國的原因,是因為韓國先王的墳墓在『平陽』,而秦國的『武遂』距離『平陽』只有七十里,因此韓國尤其畏懼秦國。不然的話,秦國攻打『三川【指黃河、雒水、伊水地區】』,趙國攻打『上黨』,楚國攻打『黃河』外部,韓國必定滅亡。楚國救助韓國,也不能保證韓國不滅亡,但名義上保存韓國的是楚國。韓國已經從秦國那裡奪得『武遂』,憑藉黃河和西境的山作為關塞,它所報答的恩德沒有誰比得上楚國的深厚,我認為韓國侍奉大王您是一定的了。
齊國之所以信任韓國,是因為韓國的公子『昧』是齊國的國相。韓國已經從秦國奪得『武遂』,大王再好好地親善它,使它憑藉齊國、韓國的實力去拉抬『樗里疾』的地位,『樗里疾』得到齊國、韓國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拋棄『樗里疾』了。如今又增加楚國的支持,『樗里疾』一定會向秦王進言,歸還侵占楚國的土地了。」
於是楚懷王答應了他,終於不與秦國聯合,而是與齊國聯合,並親近韓國。
─────────解說與心得─────────
之前總是藉由張儀把楚懷王耍得團團轉的「秦惠王」去世了!根據司馬遷的紀錄來看,此時的張儀似乎也失去了依靠而離開秦國,前往魏國了。換言之,東方六國似乎有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團結起來對抗秦國。
然而,在上一段內容裡,才剛剛跟秦國結為婚姻之盟的楚國,該用什麼理由來改變自己的立場呢?
對此,想當主持「合縱」的齊王便寫了封信來說服楚王,希望楚王別繼續跟秦國友好。
有趣的是,明明是希望楚王別繼續跟秦國友好,但這封信卻不是直接了當地這麼說,而是繞了一個圈,告訴楚王:如果繼續對秦國友好,其他國家也會想搶著跟秦國友好,如此一來,這麼多國家都想跟秦國友好,秦國反而不在乎楚國。相反地,如果楚國背棄與秦國的盟約,反而會得到更大的好處。
對於這封繞個彎勸楚王的信,楚王仍猶豫不決,不知是否繼續維持與秦國的關係。這時,大臣「昭雎」也來勸楚王要跟齊國與韓國友好,並仔細分析與這兩國友好的好處:
首先,跟韓國友好的好處,是因為韓國根本擋不住秦國,既然擋不住,楚國只要揚言支持韓國,即使沒有實際行動,韓國一定會對楚國感激不已。
其次,跟齊國友好的好處,則是因為目前齊國國相是韓國公子擔任,所以這兩國的關係很密切。另一方面,目前在位的秦武王重用的大臣「樗里疾」本身就跟韓國很友好。因此,跟韓國與齊國友好,就會讓「樗里疾」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只要「樗里疾」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秦王就會更加看重樗里疾。如此一來,樗里疾為了繼續穩固自己的地位,就會順便拉攏跟齊國、韓國友好的楚國,甚至會打算把之前侵占楚國的土地歸還。
相較於齊王的說法,大臣「昭雎」的說法更是繞了好幾圈,甚至還希望秦國大臣反過來拉攏楚國,進而歸還土地!?
其實這段內容讓我反覆看了好幾遍之後,才慢慢看懂「昭雎」想表達的意思。這或許就是當時的「說話技巧」!?把一件其實很簡單的話,繞了好幾圈來說,讓人很難馬上看懂,如此才會顯得格外精闢吧!?
總之,在齊王與「昭雎」各用不同角度來說服下,楚王最終決定背棄之前的婚姻之盟,改與齊國結盟,並與韓國友好。然而,事情真的會向齊王與「昭雎」說的那樣發展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