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野聲电台
随着“网红打卡”的不断下沉,小城市也越来越讲究设计感,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绚丽景观,向一线城市看齐。在本期电台中,我们邀请到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创业者Jojo黄屹洲,聊聊从平面到空间的设计思维,并分享歌曲《花房姑娘》与社会学著作《景观社会》。
秋凉:最近我带Adon在我们老家走动,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的购买力,像街头年轻人的穿衣打扮都很时髦,网红品牌也不断“下沉”,比如瑞幸、喜茶之类的网红品牌已经开到我们这个三线城市了,如果只是日常消费的话,其实这里和一线城市差距不大。像杨舍老街这样新造的老街景点,也会设计专门的网红打卡地给游客留影,感觉小地方也越来越重视“设计感”了。Adon,你会怎么评价我们这里的“设计感”或者说“景观”呢?
Adon:其实我觉得设计一直跟商业模式在循序渐进,拍照起来特别好看,但实际上看就是有点奇怪的框框,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说到“品牌下沉”,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有所谓的“柑仔店”,就是最古老的小卖店,自从7-11和全家从台北等大都市发展之后,柑仔店就消失了,导致你去台湾最乡下的地方,也会看到7-11,一个地方可以没有路灯,但不能没有7-11。像星巴克也是一样,一开始可能只开在台北等大都市,到后来在小乡村里都会有星巴克了,可以说是个同质化的趋势吧。网红打卡也让很多设计取向走向了很有趣的倾向,包括一些公开的设计竞赛也是,适合在Instagram或者Youtube造成流量和人潮,是一个从网路驱动的模式,他们就是去打卡,不在乎现实之中那个场景怎么样,要的就是那个瞬间,那个角度造成的画面,所以这也造成一些建筑或者公共艺术在设计过程的取向上产生了转变。
秋凉:我以前觉得设计师就像城市的魔法师,可以收集人们的想法,把人们的欲望投射在图纸上,实践成一个真实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活动。今天有幸请到我的朋友Jojo黄屹洲,她是一名设计师,也是比较早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创业者。
Jojo:「野聲」电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Jojo黄屹洲,目前在苏州生活,从事的是室内设计行业。
秋凉:Jojo是在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辞职考了全日制的同济大学研究生,为什么你在工作之后,会选择去同济读研学习空间设计?
Jojo:我本科在复旦大学读的是视觉传达设计,毕业后进了一家上海的展示设计公司,当时公司与德国设计团队Atelier Brückner合作,我也有幸全程参与了世博会国家电网馆的设计项目,在与德国团队接触的过程中,我对空间和展示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同济一直是我心目中学习设计的殿堂,因此在世博会结束后,我选择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继续读研。
秋凉:你觉得母校同济大学带给你最大的影响和观念是什么?
Jojo: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学到了对待设计工作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接轨国际的学习平台,以及丰富的出国交流机会,经常会有国外知名设计学院的老师为我们上课,给我们提供了广袤的视野。同济人讲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务实”应该是同济人最大的特质。我的导师吴国欣教授一直提倡将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除了完成研究生课程,我也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实际的项目,这为之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毕业后我和研究生同学李毅然一起创立了“揽星设计”工作室。
秋凉:像Jojo在国内学到的“务实”,Adon从台湾成大到米兰理工大学,你学到的是什么呢?
Adon:我们是成大民国97级的毕业生,在我们这级开始系主任发生了蛮大的变动,我们也开始蛮大的变化,之前是要考试分数最高才能进的建筑系,传统上成大学生更偏工科,在设计上比较偏实务和保守,相对于东海、淡江等其他老牌建筑学院比较古板,从我们这级开始有很多国外回来的新生代的教授,带来了蛮多活力,对待设计上有五花八门各种学派。(成大所在的)台南算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有两三百年历史,从荷兰到郑成功到清朝到日治时期,都有对台南这座城市的影响,所以总结在我的毕业设计上,就是“在历史中寻找脉络,在传统的工法中思考未来”,这大概是成大带给我的基本态度,也因为这样子我的留学取向就比较倾向去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这种充满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更想了解他们怎么对待城市,他们为什么可以保留这些东西等等,所以我选择了意大利。
我觉得米兰理工并没有百分百match到我自己最喜欢的设计哲学,因为米兰理工除了在意大利的包袱底下之外,还有蛮多科技和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那时候我会去选择因为米理的杰出代表Renzo Piano跟Aldo Rossi,但Aldo像更偏威尼斯的建筑学派,更像我以前的概念,就是从形式和历史去寻找一个建筑类型,还有它最基本的元素、脉络,他写的一些城市研究和类型学方面的东西,但在米兰理工,主流的学派就很实际,意大利建筑师Mangiarotti有很有名的就是混凝土工法和对材料的使用,因为意大利是不产钢,一直使用很多石材,到现代变成了混凝土工法,Mangiarotti就是实践和研究混凝土的结构,还有混凝土对当代建筑的应用,先制造一些模块,然后在建筑工地进行组装,它其实是很注重于技术跟材料的研究方面的学校,并不是怎么讲究建筑的哲学、艺术感和空间感,更在乎材料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但我来到意大利整体感触还是蛮大,无论如何他们还是蛮符合我基本的概念,就是从在地去思考,比如意大利不产钢,有很多火山岩和石灰岩,米兰有个很特殊的材料Milanese,利用当地的火山岩和石灰岩,变成一个新的Pattern,在米兰很多一二层上就能看到,是蛮有意思的。所以米理给我的影响不是最大的,而是我实际去意大利的城市和瑞士的意大利语区,那里有个很著名的建筑学院Mendrisio去观摩,去看各地的建筑,去学习他们的历史,更知道他们的脉络,对我的收获是比较大的。
秋凉:Jojo在同济求学期间也有在瑞士交换学习,在欧洲旅行,期间有受到文化冲击吗?你会觉得国内现在的设计行业和欧洲最大的不同或者说差距在于什么地方呢?
Jojo:欧洲人对于设计和艺术的热爱,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人们经常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接受艺术设计的熏陶,就连街边的商店和橱窗,店主也会精心布置,为大众带来美的感受。我在巴塞尔设计学院学习室内与场景设计,只要周末和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就会乘着火车在欧洲到处旅行,去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还有众多设计大师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我在交流期间参与了巴塞尔艺术节橱窗设计的项目,欧洲和国内的设计方法不一样,我们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探讨设计理念和形式,老师会问我们很多问题,让我们不断思考并推翻之前的想法,而后产生更为成熟的设计理念。国外设计师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最终的成果都是由自己亲手制作完成,而在国内,设计周期相对更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设计师会选择借鉴或参考别人的案例,因此也会缺少对设计项目的深度思考,原创性上来说和欧洲相比也会更少一些。
秋凉:像Adon在意大利工作生活多年,有些在地的建筑项目的经验,最近他在做一个台湾灯会的项目,和台湾当地的厂商打交道,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Adon:对,这个项目我是和一个在纽约的朋友,还有一个在台湾的朋友在做,一开始也想得到在执行面肯定相当困难。其实我在意大利工作就感觉到设计师本身的能力(想法和创意)并不一定比国内设计师要好,但是他们在设计的方方面面已经深入到产业根部了,他们的设计师基本在选择和搭配上就几乎可以满足需求,例如一个门窗、一个门把的品牌就有十几种,而且不同品牌有不同的风格,像大理石的品牌又有十几种,家具的选择也很多,因为家具也是由很多的零组件构成的,就像面料(布料的质感)Fabric就和时尚产业挂钩,又例如木料、铁件,这些小的构件都有一个设计师甚至一个团队、工作室去专门研究和设计这些东西。其实很多人的概念并不会想要设计很大的东西,像我以前的(意大利)老板Andrea就一直觉得插座的头总是会凸出墙,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这个东西会破坏墙面的干净,所以他很希望有种插座可以和墙无缝连接的,并且可以工业化生产,它可以是一个Module,可以是跨产业的,他们的设计师是深入到所有产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一个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例如一个拉门或者窗帘的厂商,他的选择非常多也非常成熟,基本上不太有很难看的东西。那在台湾,就这次的经验,我看到他们对于基础材料并没有太多的设计感,导致设计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很基础的构件上面下功夫,甚至要自己开模去做,那这就造成成本上很大的落差,如果你全部要开模的话,这是设计体系下很大的一个落差,还有在设计水平和细部方面美学的落差。
秋凉:我在2018年的时候采访过一个建筑师叫王禹惟,他的工作室叫XFrame,他自己也是一个插画师,曾经为2018爵士上海音乐节做过设计,但采访的时候他很耿直地说自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乙方,把客户的要求实现出来。另外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框架之中,建筑师有设计框架的能力,根据人们需要的功能把这些框架填满。我觉得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师的想法,但除了满足功能和资本增值的需求之外,作为一个城市的设计者,或者说“上帝之手”的创造者,是不是还会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这次回来看到铺天盖地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就会让我联想到蚁巢,其实三线小城市人口并没有很多,不一定跟得上这个大开大建的速度,为什么有这么多(密集的建筑),而且房子的结构没有什么美感,密密麻麻的格子一样,不断复制粘贴,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虽然我不是建筑行业,但我很喜欢西班牙的建筑大师高迪,他也是给很多有钱人设计,但他做的建筑就非常好玩,把他内心的想法呈现出来,成为了不朽的杰作,所以我觉得不光是建筑设计,文学创作也好,音乐创作也好,可能最重要的东西还是要通往“真”。
Adon:我会更喜欢一件作品中的哲学性,像真善美就是很纯粹的,所谓的“真”不只是内心的声音,是否实在,是否呈现材料的本质,“善”包括这个东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友善的,我觉得这三个东西是相连,相互循环的,自然地会串在一起,这是我目前的感觉。这让我想到有首歌叫《花房姑娘》,歌词里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善良”,这首歌也是我前几首听到大陆的民谣作品,对崔健的表现方法我也是很喜欢。
秋凉:《花房姑娘》是来自1989年的一首歌曲,到现在崔健依然时不时出现热搜,大家有时也会缅怀八十年代的纯真,哪怕是笨拙的,依然有着朴素的动人的力量,接下来让我们欣赏Adon带来的《花房姑娘》。
秋凉:最近Jojo入围了一个Design360°的设计奖项Design360°,名字很有趣叫“有暖制被所”,请Jojo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吧。
Jojo:这个是去年完成的项目,最近刚刚入围了Design360°主办的Award 360°设计大赛。首先,这是一个非遗传承人打造的手工棉被品牌;其次,我们也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到了包装设计中,把一次性的外包装替换成可重复利用的圆形束口棉布带,内部的密封袋也用了可降解的玉米材质;此外,我们选择了更为环保的再生纸标签,放弃了效果更好的艺术纸,因为它是不可降解的石油产品。我们在棉被的头尾都缝上了标签, 便于替换被套时辨识方向,因为我们想通过设计的引导,将“有暖”品牌的温度感从细节层面上带给使用者。
秋凉:听起来是一个很美好的设计,不光给予一个美好的外观设计,也给予它更多的人情味和内在的价值。最近Jojo正在尝试从平面(文创&品牌设计)转型到空间(室内设计),作为设计者,你的思维上有什么变化呢?
Jojo:我觉得做文创和品牌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到文化符号的视觉表现,需要快速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要将品牌和产品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直观的传达给受众,比如我们今年与苏州博物馆和老字号品牌“乾生元”共同开发的“壹团和气”中秋月饼礼盒,也成为了刚上线不久就全部售罄的“网红月饼”。
而室内设计,尤其是住宅和酒店设计,更多是传达一种生活方式,这与屋主的审美、还有酒店目标群体的品味息息相关。当然,商业空间和快闪店铺设计也需要考虑品牌文化的视觉表现,但比起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传达的方式更为多元和立体,它不光要考虑到空间中不同的平面之间,不同的空间之间,以及空间内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材料、光线、声音和气味的营造,为人们带来多维度的、流动的感官体验。
秋凉:作为一个不断成长中的设计师,你会如何定义自己理想中的风格呢?
Jojo:我觉得自己的审美受到了德国包豪斯和瑞士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会更喜欢简练的设计语言,我也非常欣赏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自然主义风格,但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现更为女性化的一面,因为当前建筑和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更多的是男性,他们的空间作品会更具有块面感和力量感,比如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密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而女性设计师会更关注不同的材质和色彩所带来心理层面的细腻感受,也会营造出更为灵动、轻盈的建筑和室内空间,但目前阶段,我不想轻易给自己打上标签,希望能在一个一个的项目里沉淀,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
秋凉: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籍来自法国的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这本书写于1967年,但属于洞见的存在,对1968年的学生运动也产生了很有力的影响。书中指出当时的社会从资本主义的物化社会正在向景观王国的过渡之中,可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书籍。在米兰大学的课上,我也从老师那里听到对这本书的推荐。
那什么是“景观”呢?首先,景观是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所谓的“少数人”,当然是幕后操控资本的有钱人,他们制造了全部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是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是被支配的,是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影视媒体和平面媒体,放在现在就是“流量经济”,我们每天刷的手机上不断流动的影像和视频,他认为景观的影响就是遮蔽了现实,为人类制造了逃避现实的可能,人们将现实中不能获得的体验寄托在景观之中,就像一些网红女孩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在了镜头之中,而将不堪的一面隐藏在镜头之外。所以德波就说,“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其实很像现在我们现在迷失在算法之中,当我们为自己的喜好投票(点赞)的时候,我们也是在一层层地加固自己的景观泡泡。
今天我们聊了很多设计方面的经验,那作为一个设计行业的局外人,我却觉得设计更像一种选择,选择你想要的、想留下的,抛开你不想要的、想剔除的,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也会很直观地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观念。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景观社会》,对我们当下所存在的不断流动变幻的五光十色的景观有个更好的认识。
非常感谢Jojo做客「野聲」电台,祝你在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路上越走越好。
感谢收听「野聲」电台,让我们下期再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