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K|ChakmanDesig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同溫層之新柏林圍牆

CK|ChakmanDesign
·
·
2017 年德國國會大選,社會分歧相當嚴重,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針鋒相對。當時時代週報 (德語:Die Zeit) 的新聞編輯室試著解決社會兩極化的現況,發起一個名為「My Country Talks」的活動。

同溫層

Shall We Talk

2017 年德國國會大選,社會分歧相當嚴重,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針鋒相對。當時時代週報 (德語:Die Zeit) 的新聞編輯室試著解決社會兩極化的現況,發起一個名為「My Country Talks」的活動。社會兩極化的問題非德國獨有,香港因為政見而令關係出現裂痕的故事近年就屢見不鮮。

社會撕裂的其中一個重要推手就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各大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為了留住用戶,大多傾向投其所好,結果在強大演算法下,舉目所見都稱心如意,即使世界明明並不如此,漸漸要接觸到同溫層以外的人愈來愈困難。長期身處同溫層中,幾乎任何資訊,不論真假都會進一步強化自己既有立場和偏見。久而久之,人們就只會習慣與「臭味相投」的人相處,同時亦更抗拒和自己立場相左的人。

德國近十年間社會差距愈來愈明顯,世代、貧富、教育程度間的差距都持續擴大。除了演算法火上加油外,悉逢國會選舉,政黨不斷煽風點火,將民眾不滿轉化為選票,結果社會的撕裂前所未有。針對這個情況,My Country Talks 活動的做法相當簡單,說穿了就是交友 APP 的變奏版本,透過「撮合」政見大相徑庭的兩個人,安排他們面對面溝通,試著打破同溫層。事前參加者需要先回答幾條國內最具爭議性的問題,系統會因應答案將參加者分類,然後安排一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人進行配對,最後雙方相約見面並進行兩小時的對話。

活動在 2018 年正式推出時,全德國上下共有二萬八千多人參加,但最後成功配對的人數有限。不少人早在接觸到對方真人之前就認定對方難以溝通,無法放下成見,踏出第一步。有趣的是,活動的後續跟蹤研究發現,雙方一旦見面,改變就隨之而來。參加者或會發現自己的偏見,或對對方改觀,而且當中九成的受訪者竟表示願意與對方多見幾次,這些轉變都是大部份當事人始料不及的。

My Country Talks 現時已由德國擴展至超過三十個國家,參加人數近二百萬。活動的目的從來不在於要大家認同對方,而是希望大家切身體會到溝通原來一直可能。我第一次在《真相製造》讀到上述故事的時候,很難想像類同的活動可以在香港發生。假如成事,香港人會有任何改變嗎?


被保留的柏林圍牆

Forget the mistake, remember the lesson

德國曾經被柏林圍牆一分為二,分為東德及西德。後來柏林圍牆倒下了,兩德統一,但伯瑙爾街 (Bernauer Straße) 一段 1.6 公里長的柏林圍牆,連同監視塔、鐵絲網、東西柏林邊設施都被刻意保留下來,加上十四種語言導覽、口述錄音、歷史相片等,組成了柏林圍牆紀念園區,是德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柏林圍牆得以保留,實有賴當地居民持之以恆的努力。過去不少人視柏林圍牆為國恥,記載著一段恨不得忘記的傷痛歷史。將圍牆拆下,把一切都拋諸腦後當然是其中一種應對傷痛的方式,保留這些歷史遺跡則是另外一種。當年柏林圍牆倒下,東德西德與其說是合併,倒不如說是代表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的西德吸收了意識形態相反的東德。對當時的東德居民而言,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從來都沒有經過太多討論,時間相當倉促,結果形成負面情緒,讓部份東德人民認為自己不過是附庸,必須配合西德所代表的價值觀。被保留的牆身成為了原來兩德人民討論各種矛盾的其中一個起點,彌補了當年因為急於統一所欠缺的過渡期及溝通。另一方面,探討德國以及二戰的歷史亦有助人民檢討目前,共同想像國家理想中的發展方向。

柏林圍牆於 1981 年 11 月 9 日倒下,距今超過三十年,現在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首,如今圍牆雖然早就倒下,但東西兩邊的差距並沒有隨著統一收窄,例如兩地收入差距依舊明顯,加上政黨為求利益刻意利用群眾的不滿情緒,結果柏林圍牆倒下了,無形的牆卻在不知不覺間築起,東德及西德「雖死猶生」。

The Country Talks 以及柏林圍牆紀念園區的出現,無非為了打破各種無形的牆,促進溝通。當然,單靠這些活動不可能對抗無所不在的演算法,完全修補社會裂痕,只是它們無疑是個起點,值得繼續嘗試。



原文刊於:
Blog by ChakmanDesig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