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見故鄉:專訪青年影人趙亮
趙亮,貴州貴陽人,影視導演。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小格局的事物裡總是能看到人的豐富性,希望在銀幕上塑造更多立體的真實的女性角色。曾獲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FPA)頒發的電影導演獎學金。短片作品曾入選羅德島國際電影節,哥倫比亞波哥大短片電影節,洛杉磯亞太電影節,上海酷兒電影節,韓國酷兒電影節,中國女性影展,以及其他國家等影展。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居美國洛杉磯。
在拍攝UCLA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作品《窗內的風景》時,趙亮回到老家貴陽,去尋找最貼近本心的故事。
影片的開始,公車駛過大橋,一個男人指著車窗外,嘗試辨認小時候經常玩耍的池塘,而如今已被樓宇取代。郁郁蔥蔥的綠樹擋在她的視線與遠方之間,車輛的搖晃似乎承載著某種恍惚。
這種熟悉又遲疑的故鄉凝視對於趙亮來說並不陌生。從貴陽到洛杉磯,說起話來語調溫柔的女孩步履堅定地穿越了半個地球。生長在貴州貴陽的一個教師家庭,趙亮早在高中時期便喜歡將家裡淘汰的舊攝影機帶去學校,隨手拍攝老師和同學的日常畫面。盡管她現在回憶起來認為“當時應該拍得很丑”,但是這個過程使她獲得了十分簡單的滿足感:影像對於當時的她而言是一種純粹而又個人的行為,“我想拍的時候拿起來,想去記錄什麼就可以用來記錄。”
漸漸地,趙亮發現被公認前途明亮的理工科學習並無法滿足自己的興趣,而在和學長學姐交談的過程中,前往北京學習文藝的想法愈發吸引她。於是,在成功考取中國傳媒大學的電視編導專業后,18歲的趙亮來到了北京。像所有遠行的學子一樣,從小長大的城市變成了寒暑假用於休整的驛站。剛開始,她的感受似乎與小時候並無不同﹔然而,在一次次離開又重新將自己栽植於家鄉的過程中,趙亮注意到城市的改變是巨大的。
“發現公交車的站牌都在變,因為很多地方開始修地鐵。之前貴州那種特殊的地貌不是很適合地鐵,但這幾年開始修,感覺走到很多地方我都不太認識,當時其實有點失落。” 除此之外,與家人和朋友相處,趙亮也覺得“好像每次回去之后需要再花一點時間適應,” 並由此產生一種微妙的心理距離。然而,這種距離給予了她新的視角。坐在飯桌上,看到平時儒雅的父母在與知心好友推杯換盞幾輪后變得活潑,趙亮第一次意識到父母不僅是父母,也是獨立的、如同自己一樣的成年人,覺得十分可愛和有趣。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份距離反而使她與家人前所未有的親近。趙亮的畢業短片《窗內的風景》講述假期回家的女兒偷偷租住在父母家對面,並意外觀察到父親的另一面,而這或許也是趙亮自身感受的投射:“這種陌生感還挺好玩的,因為你會開始主動地去看一些東西,然后重新認識它。” 趙亮將其與自己乘公交車的經歷做類比:因為曾經閉眼便可以默背的車站牌有所變化,她才開始認真留意街道的名字,甚至去詢問路人。在這個過程中,她得以重新了解家鄉,而這正是從了解其變化開始。
秉著相似的求知欲,趙亮積極探索自己求學的城市。從北京、紐約到洛杉磯,趙亮總是第一時間結交到要好的當地朋友,她的許多段友誼延續至今。
在北京讀大學時,她曾在LGBT中心擔任活動策劃,在三裡屯為性少數群體舉辦聯誼活動。后來,這段經歷也為她來到UCLA電影學院后第一部作品提供了靈感,講述一位中國移民女孩和美國當地女孩的關系。然而,趙亮也擔心自己在創作時對不夠了解的人群賦以凝視或想象,因此她反復提起田野調查對於她創作的必要性。
對趙亮影響最深的導演之一是枝裕和有著豐富的紀錄片制作經驗,而趙亮在從傳媒大學畢業后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對於趙亮而言,進行真實且富有深度的觀察對於建立可靠的人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還在UCLA上學時,是枝裕和曾來到學校附近的Hammer Museum做電影《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的放映及映后談。
當看到這部用緩慢節奏講述東方家庭故事的影片打動外國記者時,趙亮再次堅定了自己的創作視野:人類許多本質的情感是普世的﹔隻有描繪最真實的人物,才能夠跨越文化差異和地理距離打動觀眾。
在城市到城市之間,通過不斷探索不同文化,趙亮快速地汲取大量信息和知識,而她在貴陽的經歷無疑為她帶來獨特的創作者聲音。
談起與家鄉的關系,趙亮的語氣並非是對某種錯過有所抱憾。相反,她的敘述與她的人一樣,散發著溫暖的接納並充滿希望。回到家鄉的小餐館裡,雖然服務員的大嗓門和直爽的點餐方式會讓剛回家的趙亮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適應了這種節奏后,她覺得十分開心,甚至比洛杉磯人時刻的友好禮貌更讓她感到親切。
趙亮與家鄉城市重新連結的方式是十分感性的:重讀自己小時候寫的日記﹔行走在街上,聽到街道四面八方的聲音﹔吃到自己以前喜歡的美食,品嘗到熟悉的味道等等。這份細膩而強大的感知力在她的作品裡也有所體現。在《窗內的風景》中,有許多鏡頭並沒有台詞,取而代之的是雨聲、摩托聲、隱約有人用麥克風唱歌的聲音,這一切都對她心目中的貴陽作出最真實生動的刻畫。而在將屬於家鄉的私人記憶空間可視化的過程中,趙亮的作品也無處不反映著她從其中所感受到強大的愛與支持。
無疑,家鄉城市的變遷賦予她許多創作靈感。拍攝畢業作品時,趙亮專門找到市中心的一座城中村,其中老城區的矮樓十分貼合她的童年記憶:“我小的時候住的房子也就是六、七層樓,都是沒有電梯的,幾乎鄰裡都是認識的那種生活狀態。我覺得那個是我記憶中貴陽的樣子。”
在看到熟悉風景的同時趙亮意識到,由於城市規劃的原因,城中村可能幾年后便會面臨拆遷的命運,於是她決定將自己的拍攝場地選在這裡,可以在它消失前盡量保存於影像中﹔盡管家鄉城市會經常的變遷,帶走很多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但是她相信會有一些新的東西或悄然、或放肆地生長。
高中時,她喜歡用舊攝影機拍攝老師和同學﹔多年后,經過頂尖電影學院的訓練,她在自己作品中所嘗試的或許與高中時的愛好一脈相承。相機既像望遠鏡、又像放大鏡,帶給暫別故裡的年輕人具有探究意味的視角。
趙亮通過自己擅長的鏡頭,建立缺失的家鄉記憶,將她感受到的愛用自己獨特的溫暖口吻娓娓道來。
# 作者:Alice |責任編輯:Joy
關於作者
Alice, 在美國讀文學系的北京女孩,輔修影視媒體。熱愛書影音和一切富有生命力的人事物,慣用文學的視角看世界。希望進一步探索內容和媒介的可能性,創作富有詩性的、與社會相關的深度內容。 Find her on twitter: @aliceinaminor
關於我們
華語銀幕(Sino-Scree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非盈利組織華語影視聯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旗下的數字自媒體。華語銀幕成立於2020年2月,編輯和采寫團隊成員來自於紐約、洛杉磯、孟菲斯、聖塔克魯茲、北京、上海、武漢、台州和台北等地。
華語銀幕旨在為全球華語影迷和讀者推薦優秀影片、提供影視行業資訊和相關信息。更多關於華語銀幕的信息,請訪問官方網站www.sino-screen.com,以及臉書、推特、知乎、豆瓣、簡書、Medium和微信公眾平台。
聯繫方式(郵箱):content@lacff.org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