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消费不振的核心不在于发消费券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这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双循环”策略,所谓双循环,也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理论是很正确的,毕竟我们国家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全的工业体系,对内对外都有优势。
不过再看看现实,好像不太买账,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385元,名义增长1.8%,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0.2%,这是继2020年之后的又一次负增长。
消费不振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例如说税收减少、产品销量降低进而抑制产能最终的导致制造业企业裁员、造成预期悲观对降低投资意愿等等。
所以,为了提振消费,各地都在想办法,第一招就是发消费券。
不能说消费券完全没用,还有点用,但是没有想象中的作用那么大,以上海已完成的前两轮共计7亿元消费抵用券为例,从效果上看,资金核销率达85%—90%,抵用券杠杆率接近4倍,带动了近30亿元的消费规模。
上海市2021年GDP为4.32万亿元,才带动30亿的消费规模,占上海GDP的比重仅为0.0007,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2年8月以来 深圳已累计发放超10亿消费券,但是深圳2021年GDP为3.07万亿元。
专家自己也说了,发消费者也是有很多实操问题的,例如抵用券面额过小,消费者主要将其用于刚性消费,如零售、餐饮等这些即使没有抵用券也要消费的商品。也就是说,你发了那么多消费券,最多就刺激一下餐馆的上座率,还有很多工业品是无法享受到消费券带来的加成的。当然,你说买车,20万的车,你给我发1000块的消费券也没用,该买不起还是买不起。
看到消费券能带来的效果有限,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建议,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而且以三到五年为期,每个月都发。要马上制定方案,给出时间表,把消费先拉起来。
但是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拉动消费,这个我个人不敢苟同。
疫情还没有过去,我个人的分析判断是,经济恢复还要3年左右的时间,在钱包见底的情况下,在经济没有迅速复苏的基础上,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对他们来说是福音,但是指望中低收入拿到补贴了以后就开始消费,拉动GDP增长,这也太理想化了,我3年时间,棺材本都没了,这个时候你给我发钱,我更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是下一个重症病人,这些钱要拿来救命,拿来给子女付学费,还要储蓄起来作为应急之用,很有可能就是直接发的这些钱都变成了储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跟美国真的是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M2上,我们之前一直说美国拼命印钞,美元开始“泛滥”,但是把数据拿出来一看,就算是美国那么拼命的印钞,截至2022年10月底美国的M2(广义货币)余额为21.42万亿美元,美国的M2数量与GDP之间的比值为91.85%,不到1倍。
而我们呢,根据中国央行发布的2022年11月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的M2(广义货币)余额为26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长了12.4%,我国2021年总共实现了GDP114.92万亿元,相比于年初公布的初值增加了5567亿元,我国M2数量与GDP之间的比例,为230.3%。
我就想问,谁在乱印钱?
人民币已经有这么大的量了,我就想问,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钱从哪里来?难道又开始印钞么,那带来的就是新一轮的货币贬值,所以看似给中低收入发钱是好事,最后把大家的购买力全稀释了。
有没有解决办法,有,但是得看上面的决心了。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新增13.2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56%,总额多增了4.72万亿元,而且新增存款中新增定期和其他存款占比超86%,远超短期存款新增,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
我还看到的一个数据是,国内多达8.7亿人负债,更是超过4亿人逾期,1.6亿人半年以上还不上款;很多人都没钱了,为何存款还能逆势增长,是谁在存钱?
所以,在高层看来,还有这么多人在存款,还有这么大量的存款涌入银行,会觉得,大家都好有钱,那肯定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家不愿意花钱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分化加剧的表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穷人背大量贷款,富人的钱太多花不出去,就都变成了存款了。
换个专业点的解释方法,MV=PQ,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该公式是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演变而来,我们的M是很多的,也就是钱很多,但是V没有,也就是消费不振,货币流通不了,就是现在的情况,也就是说“消费不振,现在哪还有V了,然而M全都屯在大人的碉楼里”。
所以要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核心不在于发消费券,也不在于给中低收入发钱,而是要在现有M2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的分配,让普通老百姓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行,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