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维特根斯坦

李一三
·
·
IPFS

或许有必要借由向维特根斯坦表达一点歉意来警醒自己的傲慢,个人过去曾在某油管频道听闻他的一些观念,觉得此君不过尔尔。譬如《逻辑哲学论》的首要命题便是“世界是所有发生的事物”,而这种“残缺的论断”就让我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他声称“数学家是在发明数学而非发现数学”,又让我觉得他具有和其他很多哲学家同样的“偏执”。

然而,日前于偶然间向他人提及个人对维氏的“不屑”,却也让自己觉得应该再对他多了解一些。鉴于个人一向懒散,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读他的著作,只是通过维基百科大致了解他的相关信息。让我没想到的是,维氏前后思想居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下摘自维基:“事实上《哲学研究》也是西方当代哲学中最难解析的思想,它以浅易语言的外表潜藏著深邃晦涩的创造性思想,既不是逻辑哲学和分析哲学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科学哲学,又不属于欧洲大陆居主导地位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包括解构主义)哲学。《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独有的思想体系,既批判了逻辑哲学体系的具体形式性的局限,也超越了欧洲当代形而上学哲学体系在延展性与周延性之间产生冲突的痼疾。这正是维特根斯坦超越当代其他西方哲学家的卓越天赋所在”。

看到这番话,不禁对维氏有点刮目相看了,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于我认为他的思想最难解析,也不是因为我对他的天赋有多少认知,而仅仅是通过这番评价意识到他或许曾经试图打破过往的“哲学教条”,于是继续去看《哲学研究》的词条。再次附上维基百科中的介绍——“《哲学研究》的写作风格同前期的《逻辑哲学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的每个部分是严格按数字顺序层层排列下来的,然而前者则零敲碎打地通过格言来展开讨论,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同时前者使用口语化的文字,而且里面很少找到完整的论证。”——看到这不免令我心有戚戚然,也由此相信他体认到了真正的“自由之思想”。

此外,词条中还提及:“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所以哲学的目标是:“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飞出去的途径。”这同样反映出维氏对自由的渴望和无奈的悲伤。至此,我决定去读一下他的《哲学研究》了。

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尚未至正文,仅是序言中的一番话就令我慨叹不已,“有了几次将我的成果焊接成那种整体的失败尝试之后,我认识到我永远不会成功了。我认识到我能写出的最好的东西始终只能是哲学评论,而且,如果我试图违背我思想的自然倾向而将它们强行纳入一个方向中,那么它们很快就会变得无力。当然,这一点是与这种考察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迫使我们在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纵横交错地四方游走。”维兄,正所谓心心相印,吾知汝意也。

曾有人拿着经书去请教六祖惠能,惠能说:“我不识字,你读来我听,或许能为你略解一二。”对方颇为讶异,惠能接着说道:“真理就像是天上的月亮,而文字有如手指,但手指并不是月亮,你想看到月亮也不一定非要我指给你啊。”多年前看到这个故事顿觉妙不可言,可惜维特根斯坦并无类似的经历,他意识到了手指的自由性,却依然未见当空之皓月,不得不接受自己“永远不会成功了”,如此凄怆悲凉,怎不令人为之感伤慨叹呢?

人们通常认为所谓西方思想更加博大精深(当然,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思想),且孕育出今日被普遍认可和钦羡的人文理念和现代科技,然而,这座辉煌的殿堂也存在更深层的不足。维特根斯坦曾认为自己的《逻辑哲学论》已经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个人欣赏这种狂妄),而日后又在他人的批判中感受到了这座殿堂对自己的束缚,于是毅然转身离开,却发现自己只能“四方游走”而不知出路何在。尽管如此,相比那些只会盲目地维护成见的哲学家们,维特根斯坦是超然的,也正因如此,个人为他感到深深的遗憾。在施耐庵之后,这是个人错过的另一位故知,惜哉!中文以及华夏传统文化常为人耻笑,然而,倘若不是生长于中文语境,又于年少时与禅宗结缘,不才只会面对更多艰难险阻,幸甚,幸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一三自由、平等、独立;慈悲、勇气、智慧。禅是道之禅,道亦禅之道。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傳統的桎梏,女權的水滸

传统的桎梏,女权的水浒

水滸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