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暗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哲學科學到參與政治

暗渡
·
·

對科學家來說波動性與粒子性是互相矛盾的兩種性質,科學家們長期爭論不休,1704年牛頓在光學這本著作中,認為光是由一群非常微小的粒子所組成,但直到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以及馬克士威的波動方程式之提出,人們從實驗與理論上確認光的波動性,並推翻了牛頓的微粒說。1905 年,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他寫下了一篇諾貝爾獎的論文,這篇論文解釋光電效應的波粒二象性,說明了散發波長的光本身是粒子,證明光的存在是兼具波動性和粒子性,不過在不同實驗中只會有一種性質較明顯而已,無獨有偶的,被認為是粒子的量子力學,在1923年被證明和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 相反的性質一起存在於一體,卻又不同時顯現,也難怪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結論。

無獨有偶的,在莊子認為世人看待事物總是看到事物不同之處,所以莊子站在看待萬物皆相同的角度,並且以自己經驗認為萬物本來就是相同。

齊物論:「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事物原本沒有所謂絕對的是與非,所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如果再從事物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了解。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緣於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倚賴的。雖然這樣,剛才產生隨即死亡,剛死亡隨即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確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托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一面。因此聖人不劃分是非對錯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質,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


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現在的政治,眾人之事,這些事情,看的到一面便看不到另一面,看到另一面便又看不見下一面,看的再多也不敢說是看完了全部,不過就是做些如同盲人摸象般的敘述,各執一詞互相撻伐,人數少的一方和旁觀者將是輸家,縱使如此,政治還是應該在衡量複雜的情況後,謹慎的有所作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