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如何改變讀者聚焦的方向
今年1月買了一台iPad Air 3,除了用來玩遊戲、看影片和關注財經消息外,個人也發現運用平板讀電子書比想像中的方便。例如,安裝特定的應用程式,就可以直接從圖書館借書/還書、覺得特別重要的訊息可以直接截圖,甚至可以將螢幕分成兩半,一邊閱讀一邊打筆記。
不過,當開始享受「無紙化」的便利性時,也開始留意到傳統書店與期刊雜誌的式微。個人不太清楚實體書從出版到銷售的流程中,扣除掉所有的成本與費用後,能夠有多少的淨利。但是,不可否認,現在許多報章雜誌與期刊都走向電子化。從實體書轉化到電子書的過程,確實有許多商業活動的模式轉化。
以漫畫期刊來說,相較於以前的連載漫畫是好幾部綁在一本書,現在許多電子平台可以讓讀者自己選擇要追哪一部連載作品。對於只打算追特定作品的讀者來說,無論是對消費者或平台業者而言都划算,但是卻少了一份驚奇感。對出版社來說,少了「驚奇感」的體驗應該是沒什麼損失;對讀者來說,卻可能少了「任意性」的發展機會。
例如:假設A讀者長期都是透過電子書平台追《進擊的巨人》和《鬼滅之刃》的最新連載。在沒有意外獲得其他資訊的情況下,可能就會有一種信念,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可以超越這兩部作品。但是,假設有一部連載期刊,不僅有《進擊的巨人》和《鬼滅之刃》,同時還包含《命運石之門》、《Dr. Stone》、《CLANNAD》、《火影忍者》和《TSUBASA 翼》,諸如此類的作品。相信對A讀者來說,追了這本期刊將能夠大開眼界,並且保持開放的世界觀去評價不同的動漫作品。
這裡想強調的是當讀者具有完全的自主選擇能力時,固然能快速地獲得想要的資訊。例如:實體本出的會比電子本慢或買單一作品比買多部作品便宜;相反地,讀者卻失去了「意外性」、「多元性」和「開放性」。從這點切入的話,或許也能理解為何學校的教育不能僅是聚焦在「特定專業」,同時也需要包含許多「博雅教育」、「專業之外的活動」,以及「不同專業的基礎知識」。因為當學習的過程沒有所謂「特定科目」較為優勢的價值觀,才有可能抱著開放的態度去尊重不同的專業。
不過,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否還具有那種「發散」功能是有疑慮的。因為,現在的學生更能夠接收到許多來自社會的訊息,進而「聚焦」自身的價值觀,同時也限縮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與發展的方向。
「電子書」成為一種趨勢,有沒有可能改變人類社會運作的價值取向呢?個人認為是有可能的,就像許多的新科技與發明都會改變我們過往的生活型態。其中,最明顯的或許就是智慧型手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