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封城记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玫瑰啊玫瑰啊我爱你
·
·
IPFS


过去半年我几乎每周都会去家附近的健身房打一次羽毛球。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和我一起打羽毛球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非常传统典型的英国老人。就是十个人里,有五个叫Paul三个叫Bob那种。这些老人基本都已经退休很久,常年一起打羽毛球,身体和技艺都非常好。我打得一直不好,就在各种双人打过程中愈发感受到传统英国人骨子里的绅士。


上次打羽毛球时,英国已经开始有爆发趋势,但当时政府还没有很强力的措施。和英国的朋友去健身房的路上,我跟他抱怨政府和人们对病毒杀伤性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够。他也很委屈,觉得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影响到这个地步了,我居然还觉得不够。然后他跟我说,你看那些跟我们打羽毛球的老人,正是这些运动和社交才让他们feel alive,如果每天只能自己隔离在家,他们肯定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


确实,我们抵达场馆后并没有感到与平日有何不同。


羽毛球双打的礼仪之一就是每局结束后四个人要逐个互相击掌。第一轮结束时,要和起码70多岁的队友击掌,我有些犹豫,他看出来了,笑眯眯跟我说:Just do it, I don’t mind. 休息间隙几个人攀谈起来,好几个老人也表示命硬了这么久,这次如果没躲过,死了就死了。


再后面我就很难集中精力了,看着眼前这些每周都要说“have a good weekends”,“ see you next week”的人,我给这个写过生日卡片,我吃过这个人的生日蛋糕,这个人在结束后特意留下来陪我练某个关键动作,这个人在我因为觉得自己打得不好不好意思上场时总热心地拉着我一起……哦还有还有,大家都知道我水平不高,以至于后来我慢慢有进步可以打出几个好球时,全场都停下来为我叫好。


我忍不住想,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这病毒离开,我该得有多难过啊。再看周围仍旧是一派和睦欢乐的氛围,似乎没有人知觉将要发生的是什么,眼泪就到了眼眶。


前两周住在市中心的朋友还跟我说现在空荡的大街上只能听到警车和救护车的轰鸣,不过几周时间,相似的场景也发生在了我周围。从一月到三月,在主动进行大量信息输入的同时,又一次次感受到在同一片土地生活的人们被分裂在一个个平行世界里。


开始有越来越多人总结这次疫情在欧洲爆发源自西方的无知傲慢。微博上的小依写到:“如果疫情真的暴露出什么全球化的问题,那就是即便交通和通讯技术让人们连在一起,但在英国社会里,理念上中国仍然是一个他者,并不在自身的经验之中”。


实际上作为一个每天在中外信息中挣扎的人,我也有相似的感受。具体而言,所谓无知是指在初期当地人似乎没能了解到病毒可能的危害程度,傲慢是指很多人认为同样的灾难不会在民主国家发生。但我仍旧觉得结论停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承认我在国外这段时间收获了非常非常多出乎意料的善意和照顾,又几乎24小时和英国家庭生活在一起,当我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善良有思考能力的人时,我很难对他们贴上这一系列的标签。


这里想记录几个我和周围普通人相处的经历。


先说对本地人的防护问题,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感到愤怒,感觉防护措施也太心大了。这里我想讲两件事。


第一个关于戴口罩,医学、文化和资源的问题很多人讨论过了在这里就先不谈了。这里想讲一个细节,我周围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带过口罩,所以很多人初次尝试戴哪怕仅有一层的口罩都觉得憋得喘不过来气。再加上很多人鼻梁高,又有络腮胡子,让戴口罩更加不适,也很影响效果。如果这个人还带眼镜的话,不停喷在镜片上的雾气就会让接受度又大打折扣。


第二个关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不久前我读到一个新闻,英国有一个女孩因为害怕未知的隔离生活而自杀了。


其实读到这个新闻我并不惊讶,昨天看新闻的时候也读到政府近期额外拨了£5million资金给心理精神健康服务以应对Covid-19扩张为人们带来的影响。


再拿我身边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大部分都喜爱户外,定期蹦迪,有长期去健身房的习惯。疫情没爆发前,我就见过自己的朋友偶然有一次不到两天没出门而精神极度萎靡的状态。谈到当前的隔离生活,尽管心理较为健康的他也很认真地跟我讲很难想象自己忍受这样的生活而不抑郁甚至轻生,也时常听他抱怨“I feel depressed without fitness”.


所以其实看到当前封城情况下政府仍然允许市民每天出门锻炼一次的政策,我并没有觉得荒诞可笑。 也是这些,让我意识到是无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构成了当前的局面。


再说一下对病毒的认知程度,感觉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周围的人都对病毒重新认识了一遍。这些人都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愿意接受新信息,愿意用理性去思考,有些甚至还有医学背景,但对于已经经历过这一切的国人来说,这些人似乎花了太长时间去了解这一切。


我也和我英国的朋友争论过,关于病毒的传染速度、杀伤力以及影响人群。但我有时发现自己的争辩过于无力,实际上我开始对Covid-19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上各种触目惊心的个人经历。但我发现英国人本身对传统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越是受过教育的人越难轻易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影响判断,所以当我举出诸多我了解到的情形时,似乎显得非常没有说服力。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和他都开始检索已有的英文媒体报道和科学研究,结果找了一圈,发现当时所具有的信息和数据,都更符合他的认识。


对此,我很难相信是因为整个西方所有的媒体和学术界想要联合起来蒙蔽大众,而是感觉此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在没有丝毫面对如此可怕的病毒的经验的同时,外国人很难跨过媒介和语言的障碍,感受到中文世界里当时的绝望与哀嚎,而加剧这一现象的,是面对这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很多人起初对原本以为的身外之事,并不关心。


最近也在陆续读一些西方著名学者对国内疫情的评论,坦白讲我觉得大部分都惨不忍睹。但就像在上一篇日记里提到的,我觉得这是文化差异和了解有限造成的,而非愚蠢或者别有用心。


我一直推荐如果想要了解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一定要多读一手信息,多和本地人交流。就像我无法通过外媒真正了解到中国疫情的全貌,在了解欧洲疫情时,有用的中文资料也十分有限。


虽然WHO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颇具争议,但我还是很认同他们前两天的讲话,“必须让政府和全社会公民形成共识,即这个新冠病毒和疫情大爆发对社会和每个人都是严重威胁和生命危险。”以及“归根结底,需要全球民众的巨大合作和耐心,才能最终遏制住疫情,并让病毒放慢脚步,最终控制住它。“


这次的疫情让我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这次的疫情,也让全球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不知道什么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但我知道制造仇恨情绪不是,制造对立不是,制造分裂更不是。


如果能做点什么,那么我愿意从放下成见,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周围的人开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