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聲不再是我的本能
如果一天醒來,發現自己意外地癱瘓,全身只剩下眼球能正常移動,你要如何與外界溝通?
一九九五年,法國ELLE雜誌編輯Jean-Dominique Bauby中風後患上閉鎖症候群,完全喪失了發聲能力,全身只餘左眼可以眨動。他只能拜託別人從旁協助,按照法語字母的使用頻率,排列成字母表,供他以眨眼的方式選取字母。
花費兩年時間,共計約20萬次眨眼,他完成了生命中唯一的著作——《潛水鐘與蝴蝶》。「潛水鐘」指向形體加諸於生命的困窘,而「蝴蝶」則隱喻想像所帶來的自由。書籍首周銷售量達到十多萬本,不過書籍出版兩天後Bauby便與世長辭。
後來,這個真實故事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作品裡的角色重演失去聲音的挫敗,必須迂迴地尋找新方法進行溝通,重複演練表達每個字母,組成單字和句子的方法。這種演練不僅是為了達到準確的表達,更是為了探索聲音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與他人溝通時定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溝通是否只能透過言語和文字來實現,還是有其他無法言喻的溝通方式存在?「聲形2023」的節目《Through the glass, darkly》受《潛水鐘與蝴蝶》啟發,透過引用作品部分段落,思考人聲的失敗、直接言辭的顛覆,以及替代傳播和溝通的方式。
帝王斑蝶是世界上最主要進行遷徒的蝴蝶品種,遷徙需要經歷四代才能完成。藝術家許思樂和林儷由此得到靈感:這種遷徙模式的延遲和失位感,與聲音中的延遲和位移相似,也引導觀眾思考在新環境中自我定位的方法,以及聲音如何幫助我們定位和測量距離。
溝通有被誤解的風險,深度聆聽也有其重要性。觀眾可以透過作品,測試深度聆聽的體驗,感受溝通的多重形式,探索聲音扮演的角色,同時理解「希望」是種傳遞方式。
《Through the glass, darkly》融合了各種混雜的聲音、轉瞬即逝的聲響和負空間,觀眾將遊走於裝置和表演性的聲音作品之間。作品看似隱晦和混亂,但其中不同層面的聲音有機會同步共鳴,營造出時而交涉、時而懸停的體驗。觀眾最後可以帶走作品文本,同時也體驗無法言喻的溝通方式和深度聆聽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