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民陣線:政黨推舉總統參選人之政治責任──公民對話與台灣未來
準備2020總統大選之際,民進黨與國民黨正上演產生參選人的現在進行式:迎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挑戰,媒體報導蔡總統向黨內5人協調小組表態「不接受現在的初選」,後續是續辦或停止?韓國瑜旋風下,國民黨也處於老驥不伏櫪的所謂徵召初選、徵召、初選泥淖中。對政策雖非毫無著墨,但兩黨熱鬧的黨內互打聲中,竟多類似人治時代之支持擁戴選邊站之景,卻少見關鍵性政治路線與議題的論辯與對話。
「開放的社會、封閉的政黨」
總統選舉影響國家至為關鍵,兩黨之內戰,在一定的權力關係作用下,無疑將直接間接決定台灣的前途。政黨不僅存續於社會中,也當然立基於國家中扮演類憲法機關的重要地位;政黨意志雖不等於國民意志,但要形成國民的共同意志,卻不可或缺政黨的中介角色。在後民主、後政黨國的當代,「向社會更加開放的政黨」已然成為無可避免的走向。黨內民主固然重要,但黨人關起門來演小劇場,拋棄敗選後應有的嚴肅檢討,有志一同投入背心貼標籤般的分邊叫陣,絕非正確的民主認知;而缺乏公民參與論辯的全民調,卻淪為形式與政治正確、實則人人深知其害其弊的制度選擇。開放的社會,必須隨之以告別封閉的政黨。成熟的民主應該是,在包括產生總統參選人的大事上,程序之建立與進行都必須面向社會,告知社會,提供人民在作出選擇前所需之有關理念與路線的充分資訊。不該只是候選人圖像般的民調,而忘懷真正民意。我們必須告別這種類同於另一形式的人治迂腐,邁向真正的價值之爭,政黨必須向社會開放。
「危機的台灣,模糊的政黨」
台灣面對內外交迫的危機:國家主權的腐蝕與人民間歇性的各種遺忘;中國對台灣從法理主張走向現實併吞;民主在民粹與反民主衝擊下的正當性逐步流失;貧富差距與生存危機導致人民 「厭惡政治、只要經濟」這個危險卻須嚴肅以對的挑戰;產業結構變遷與新興發展路徑晦暗不明下的經濟活水不足;世代差異與結構性分配不均造成年輕族群的不平烙印;就環境、性別、教育、土地、社福、勞動等社會正義議題,少見改革的決斷力,僅聞人民之沮喪。在此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公民看到的卻是模糊的政黨:路線不清,政策不明,相互矛盾,邏輯混亂,不見長遠規劃,多為短線操作,只聞人事浮游,未見人才之培育。需大幅整治的制度與現實,往往徒留已盡善意的自我告慰及問題的延續複製。民主唯一做到的承諾,就是民主做不到它的承諾;在各黨內推舉總統參選人之際,政黨不能再模糊,候選人不能再模糊,面對台灣當前危機,必須提出具體有效對策。
「民主防衛與進步社會,必須作為選戰主軸」
面對開放的社會、台灣的危機,政黨必須承擔起對人民的責任。民主防衛與進步社會,必須作為選戰主軸。不論哪一個政黨、參選人,都必須回應這個核心提問。公民社會需要的是實體的資訊、觀點與回應,而非旁觀各自黨內互打,聞其對程序正義與遊戲規則之技術性的堅持。公民必須充分掌握與理解政黨與其候選人,其理念、方向、具體政策路線與作法,究竟要將台灣帶往何處。唯有如此,黨內程序、乃至於未來的總統大選,方有形成國民共同意志的意義與可能。
我們主張並呼籲:
1、所有政黨應肯認,參選人之推舉過程不能僅是追隨者的鼓動競逐,不能是形如堅壁清野的決戰。而應是一個形成黨內主張與共識,尋求人民支持其價值與路線的必要過程。
2、各政黨應以台灣為念,國家主權及尊嚴為先,民主與憲政秩序之維繫為本。勿以政黨或候選人個人之利益、名聲、政治暨社會關係固守為目標,以實踐政治志業。
3、所有準備提名參與總統大選的政黨,應建立並落實與公民進行對話之機制。
4、公民對話之議題須涵蓋當前重要挑戰,民主防衛與進步社會必須作為貫穿之主軸。
5、不論政黨產生候選人之方式為何,包括產生之前後,都應落實此對話機制。
「不是政黨的,而是公民的台灣」
台灣公民陣線特此呼籲:民進黨、國民黨及其他準備推舉參加總統大選的政黨,應謹記自身之公共責任,誠摯履行共同形成國民公共意志的中介角色,而非主宰或甚至控制傷害國民公共意志。在產生代表政黨之參選人之前暨之後,與公民團體進行必要的社會對話,共同面對台灣當前嚴峻的內外危機。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