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甩手詠 (東加豆)
詩詞: 甩手詠 (東加豆)
晨風拂面醒心神,
母子相隨練甩身,
微調呼吸潤肺腎,
細動關節真舒心,
肩頸輕鬆忘勞碌,
拉展筋骨笑顏紅,
身心康健樂融融,
日日堅持便有功。
前言:
健仔這兩年,迷上了一樣新玩意——(甩手功)。這可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而是他為了媽媽的健康而引進家裡的。它無需要什麼器材,用自己一雙手就能做的運動。可是,媽媽一向對運動嗤之以鼻,總是說:“真搞不懂那些喜歡運動的人,這不是自殘嘛!多少人運動完就跑去見醫生。如果不是死忙,做運動的人會減半嗎?" 她自然有她一套理論。
健仔知道,總得想個辦法讓媽媽動起來。不動,血液不暢通,人怎會精神?一天,他在網上看到了關於(甩手功)的介紹,他覺得這運動看起來很簡單,搖下搖下、甩下甩下,至少沒有全套武裝,讓他感覺良好。於是,他決定自己先嘗試一下。放下手上的滑鼠和鍵盤,眼睛離開那戰鬥與冒險的場面,犧牲二十分鐘打遊戲的時間。
健仔發覺這個運動讓他感覺很舒服,讓他肩頸膊痛的感覺也舒緩了,他真的懷疑自己未老先衰!
起初,媽媽只是旁觀,覺得健仔是不是閒得發慌。不過,當她看到健仔每天都那麼樂此不疲,還就有點好奇。某天,她忍不住加入行列,一試之下,發現甩手功,挺輕鬆!
時間一天天過去,身體的感覺好起來是不知不覺的。不過,媽媽依然有懷疑,究竟她的身體好了,是甩手功的威力?還是健仔的威力? 因為他犧牲了二十分鐘的電玩時間,和她一起有傾有講有說有笑。
健仔卻相信甩手功的好處,他每天在電腦前待上十個、十五個小時,肩頸臂時不時就向他投訴,僵啦!僵啦!有時更會頭痛。現在,這些小毛病都逐漸減少了。
*再詠
平甩功,好處多,肩頸鬆咗唔使蘿。
氣血暢,心平和,日日練習唔錯過。
甩甩手,氣血通,每天三次不費功。
前後擺,心放空,煩惱壓力平甩功。
(甩手功) 又名 (平甩功) 注意事項
「平甩功」是當代大師李鳳山師父,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融合達摩「易筋經」和張三豐「太極拳」而成的簡易養身功法。「平甩功」沒有什麼練習禁忌,練習的時候是全身放鬆,手自然擺動,鬆中有動,動中有鬆,陰陽調和,剛柔並濟。「平甩功」鍛鍊,能讓氣血到達四肢末梢排出不潔之氣,而且十指連心。鍛鍊後,感氣血會回流循環到五臟六腑,使全身氣血暢通、筋骨舒展,靈活有彈性。
李鳳山師父認為,一般運動時主要是多用體力,肌肉處於繃緊而非放鬆,一不小心會容易受傷。「平甩功」出自易筋經與太極拳,能讓氣血達四肢末梢,暢通經脈筋骨。「平甩功」是動靜兼顧,人若過靜,恐會氣血呆滯,過動會變成體力消耗。而平甩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身心放鬆,令氣血循環,循環好,身心自然舒泰。
「平甩功」是氣功的一種通過甩手動作,使全身氣血通暢,緩解情緒壓力,增強機體免疫力。動作簡單,雙腿與肩同寛,平衡站立,心情放鬆,呼吸自然緩和,兩手平舉到胸前,保持平衡,掌心向下。兩手像鐘擺一樣前後自然甩動,保持輕鬆規律,不需用力,亦不要忽快忽慢,數分鐘後或感身體出現暖和,氣血暢通致四肢末梢。如無法站立或膝關節退化者,可坐著甩手動作,同樣能感受到氣血通暢的效果。
據說甩手運動能增強人體腦部的內啡呔(Endorphins)產生,從而達到鎮靜、安神及穩定情緒。有些醫家認為,由於甩手運動時雙臂前後搖動,雙膝同時微屈動,人為了維持身體重心,腳掌自然會一虛一實地踩及放,從而按摩腳板底穴位的作用,故有保健四肢關節,調和氣血的功能。
「平甩功」如何運作
1 雙腳與肩同寛,平衡站立,呼吸自然。雙手輕鬆伸直,平舉胸前,與地面平行,掌心朝下。
2 然後讓手像鐘擺似的自然往後甩,甩到哪裡算哪裡,保持放鬆,不需刻意用力往後抬舉。甩到舒服的位置,慢慢地把手甩回胸前,雙手輕鬆打直,保持平衡,五指微微舒展。
3 每甩到第五下,手往後甩的同時,雙膝微微下蹲,腿部輕鬆的上下彈動兩次。
4 然後重覆上述動作,約20-30分鐘。
練習時注意事項
1 腳踏實地。
2 雙手在胸前伸直擺平。
3 保持身體左右平衡。
4 手不必刻意往後甩,每次讓它自然落下來即可。
5 每甩到第五下,膝蓋保持彈性,下蹲兩下。
6 蹲下時候,視個人放鬆程度,不需過於高蹲或低蹲。
7 速度不要快,保持輕鬆,否則甩快了反而會有繃緊之感覺。
8 初學者每日練習約三十分鐘,建議以十分鐘為一個單元,單元之間休息十至二十秒,再繼續做餘下兩個單元。完成三十分鐘後,可能四肢有酸麻的感覺。
*春來秋去人未老,當下做運動最好。
完
寫作日期:2024年9月12日
完結時間 : 11:40am
圖.文. 東加豆
大家好,我叫東加豆,我除了寫詩,還有寫微故事和製作有聲書,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
喜歡我的文章嗎?盼得到您的支持、點讚,或分享我的文章,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我的故事選集
呻吟詩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