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換個工作,更好嗎?
📘閱讀書名
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文獻筆記
後記 「AWAKE」為人生重大抉擇做決定,其他的就交給命運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Access the truth)
■ 七大迷思
把興趣當飯吃
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依直覺來選擇
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步驟二:拓展未來(Widen your future)
■ 七大美德
自由——工作內容和方式有自主權
成就——感覺自己在進步
聚焦——符合自己的工作動力
明確——任務、願景和評價基準明確
多樣——工作內容多元
夥伴——組織內有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
貢獻——了解自己對社會有何幫助
步驟三:除害(Avoid evil)
■ 職場的八大惡事
【特徵一】時間混亂
輪班制
長時間通勤
長時間工作
工作與生活失衡
【特徵二】職務混亂
工作不穩定
沒有社會支持
工作無自主權
組織内多不公平之事
■ 尋找幸福工作的三個決策工具
層次一:利弊分析
層次二:矩陣分析
層次三:層級分析法
步驟四:察覺偏誤(Keep human bias out)
■ 去除偏誤的四大技法
【時間操作類程序】
〔技法一〕10/10/10測驗
思考下列問題:
做了這個選擇,十分鐘後會變成怎樣?
做了這個選擇,十個月後會變成怎樣?
做了這個選擇,十年後會變成怎樣?
〔技法二〕事前驗屍
實行步驟:
假定失敗
探索原因
想像過程
思考對策
【觀點操作類程序】
〔技法三〕第三人稱轉職筆記
每天花十五分鐘,用第三人稱把「跟找工作相關的決策」內容寫下來。
日記內容包含以下要點:
做了什麼樣的決定?
做出那種決定的流程為何?
以什麼根據做了那個決定?
希望那個決定可以帶來什麼結果?
你對自己的決定,有什麼樣的想法?
〔技法四〕請朋友幫忙
運用以下方法:
三百六十度回饋
封閉式問題
想像自己是好友
步驟五:重建價値(Engage in your work)
■ 衡量工作滿意度的兩種方法
重新修改「層級分析法」的評價值
使用「工作滿意度量表」
■ 工作形塑的兩大弱點
不要過度增加熱情和目的
小心被工作價值壓榨
不過,有一點希望大家要注意:即使「AWAKE」做得再完美,對職涯感到不安的瞬間還是會再次到來。
雖然沒有可以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仙丹,但目前有個方法很有幫助,那就是「職涯漂流」的概念。職涯漂流是神戶大學金井壽宏教授所提出,以下述要點為基礎。
人生是無法預測的連續事件,事情很少能按計畫進行。
因此,針對自己的職涯,與其事先把細節都決定好,不如決定大概的方向就好。
大致決定好方向,之後只要靈活應對人生中的偶然和不可預期的事,不斷累積經驗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既然人生無法預測,就不要試圖拙劣地控制人生,只要決定一個大概的方向,剩下的就交給上天決定。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職涯選擇正確的態度。
📝閱讀心得
這是到目前看過關於工作最推薦的一本書,廣泛的介紹前幾本關於工作之興趣、熱情、產業、自我決定論等等的統合,甚至在最後第五步驟提供增加工作熱情與意義感的方法,並提醒其工作形塑的兩大弱點。
對我而言,「層級分析法」過於複雜,「工作滿意度量表」倒是個簡易的評判法,我覺得「是否離職」與「是否離婚」很類似,不過可能很少人會建議離婚前先找好下一任對象,而離職則許多人會建議先找好下一份工作,這點很有趣,對於工作已逐漸失去傳統例如婚姻般的忠誠性,而對於離婚接受單身的程度,在工作方面卻較無法建立無工作的狀態,必須工作就如同傳統必須結婚的觀點相似。
我覺得是否離職、轉職,與是否結婚、離婚、養寵物等很相像,當思考越久越難做出決定,這些人生的大轉折通常是靠臨門一腳的衝動,因為就算做了再多的分析,也無法預測未來,結論是:人無法知道離職、轉職、結婚、離婚、養寵物、生小孩等之後的生活是否會更好。不過另一個不知是否該慶幸的是,就算變得更糟,人的適應力與一致性也會合理化之前的所做的決定。
所以最終似乎決定在於至今的現況是否滿意,無論是現況的工作或婚姻,而做出決定的似乎都是等待一個契機,這也回到心理諮商的憂鬱與焦慮,簡略而言,憂鬱是對於過去,焦慮是對於未來。對於這個契機而言,對過去不滿的累積是改變的助力,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則是改變的阻力,這邊的結論是:或許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改變,例如離婚或裸辭?
我本身是很容易感受「存在性焦慮」的人,那種焦慮並不顯著,而更接近一種無聊(關於焦慮與無聊之後應會有另兩本書的心得),這種易感性似乎是導致阻擋改變、過度謹慎、過度分析等的行為,似乎是把兩面刃。而這邊的重點在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反應性格與焦慮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