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香港人付費看網上新聞,七年來最低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at Oxford University)2023年《數碼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六月中公佈,香港傳媒普遍側重Tik Tok快速冒起;讀者持續流向網媒,當中尤以社交平台為最,年輕人更愛以社交平台看新聞資訊。
近期幾間新興獨立網媒(下稱後國安網媒)向公眾呼籲付費訂閱,我細看《報告》讀者付費調查結果,希望找多些為何做得不錯的香港網媒訂閱人數未如理想的線索。
《報告》指出,16%受訪香港人付費看網上新聞,連續第四年下滑,比率亦是2017年香港成為調查地區以來最低。
《數碼新聞報告》是年度全球調查,2012年起推出,問題和參與國家隨時間變化和增多,惟網上新聞和付費是持續主題。每個國家或地區受訪樣本大致二千多人,2017年香港加入,負責分析香港狀況的是中文大學李立峯教授及其同事,那年調查結果,付費看網上新聞的香港人是21%,其後兩年逐步減至2019年的17%,是年社會運動爆發,刺激對新聞的追求和支持,2020年大幅增至29%,2021年減至23%,22年微降至22%,今年則驟減至16%,是2017年以來最低,較2020年高峰劇減了十三個百分點,跌速不能說不快。
付費看網上新聞香港人比例 (資料來源:Digital News Report)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1% 20% 17% 29% 23% 22% 16%
比對有歷史的香港網媒狀況,也符合趨勢。2016年創辦的Hong Kong Free Press獲得直接捐助連升五年後下滑,Patreon贊助也減少,若無改善,預計本年損失五十萬港元。
後國安網媒:
法庭線 thewitnesshk.com
梭角媒體 points-media.com
光傳媒 photonmedia.net
Channel C channelchk.com
社會運動、禁蒙面法、國安法、連串大搜捕、武漢肺炎、BNO簽證、移民潮,都激起公眾對新聞資訊的渴求,但時局不住惡化,香港人少了緊追新聞,以免傷心;在社交平台看新聞的人增多,但他們偏向生活化和輕鬆內容,《報告》指20%香港人避看或看少了新聞(news avoidance,全球平均約36%);加上移民、經濟衰退、失業等原因,後國安網媒全部免費,理念是(優質)資訊是人人享有,原創內容雖較老牌傳媒多,質素整體較高,但既可免費看, 支出就可省則省。
《報告》指出,面對通脹和經濟壓力,訂閱折扣對吸引訂閱最有效,有些傳媒集團容許讀者自由選擇集團旗下刊物,此靈活性也有吸引力,不過獨立小型網媒沒有這張牌。話分兩頭,直接登入傳媒網站看新聞的人減少,故老牌傳媒也要在社交平台發力。
可是,時局愈壞,熱血記者愈硬頸,後國安網媒咬緊牙關,不過,要爭奪縮小的餅——16%——可不容易。情況猶如黃店,支持社群類近,不過,後國安網媒對消費者較吸引的是,身處海外的香港人付費後仍能享用內容,消費權益沒減,在港黃店相形見絀。
《報告》首席作者Nic Newman在亞洲Webinar說,網媒要吸引讀者,建立忠誠,需要令讀者覺得新聞切身,讀者覺得有共同價值,言下之意,這才有望他們願意真金白銀——問題是:網媒可等多久?
然而,報告指出,付費讀者多是成熟讀者,本年調查結果是五十五歲以上(之前有一年的調查結果指四十五歲以上)。
放在網媒面前的是:
1.要吸引讀者,尤其代表未來的年輕讀者,就要在社交平台下工夫,如IG、YouTube,而且內容要切身、價值接近,表達方式要易生活化,可是他們付費比例低。(對法庭新聞平台可是挑戰?)
2.成熟讀者較肯付費,內容吸引他們嗎?哪裏找他們?如何打動他們訂閱?
以我觀察,LinkedIn是收費媒體發掘付費讀者的渠道,我常在LI看到”The Economist”、”The New Yorker” 、“National Geographic”的帖文,”Hong Kong Free Press”也在 LI 出news feed及宣傳帖文,包括籌款和呼籲訂閱。
LI以專業行內及跨界交流平台為定位,平台提供的資訊亦以協助事業發展為首,遭人戲稱「搵工平台」,大部份用戶自我宣傳,例如取得什麼資格、升職轉工、出席了什麼活動、互相恭喜之類「畀面」話等。
LI是社交平台,用戶一樣有情緒,去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LI立場兩極,一派支持烏克蘭,不住分享俄軍暴行報道,另一派歸究NATO咄咄逼俄,又指美國假正義,在伊拉克戰爭等塗炭生靈,其身不正;直至Bucha殘殺,撐俄一方無法再護俄,才偃旗息鼓,惟續有人分享俄羅斯𠈚國際制裁下仍能享受人生、假期等。另外,說好中国故事的LI用戶眾多,好些是自身利益攸關,例如所屬機構負責吸引投資,或者有生意在中国,當中不乏香港人,不過他們未跌至小粉紅和五毛水平。順帶一提,LI同樣有假戶口,目的不良。
然而,我同時看見不少用戶積極分享深度文章,由金融、國際大事、政治、科學等均有——當然,LI也用其演算法推送符合用戶口味的帖文,以及提議追蹤的人。綜合我的經驗,用戶積極參與,帖文和回應不時言之有物,和Twitter、IG簡短及容易情緒化的宣洩不同。用戶除了分享世界各地傳媒報道,還有”The Atlantic”、”Foreign Affairs”和各式智庫高水平、有影響力的文章,讀著有知識和觀點碰撞的感覺;LI產生物以類聚效應,我在LI連結了很多素未謀面的人。此外,許多文章本要收費,分享的用戶樂於節錄部份供諸同好。
成功令機構主管也成為會員,包括CEO、董事、主席、創辦人級數,全是傳媒想吸引的付費訂閱者。眾多國際新聞和傳媒是LI用戶,常宣傳其活動,名牌也在LI落廣告。
Twitter由Elon Musk入主後,有非牟利新聞組織調查哪個平台可以替代,LI是其中一個選擇。Mastodon曾被看好,惟暫未見普及。
LI由英文主導,少見中文傳媒蹤跡(或是我的網絡沒交集,大台早陣子在LI的中文帖文,埋怨為何少廣告,我沒看到),香港網媒若想從中開拓讀者群,要摸索針對LI用戶說故事的方式。
路透研究院2020年調查付費看網上新聞的原因,對照後國安網媒,我覺得最少五間持續達到要求,你的評估又如何?
為何肯付費看網上新聞?
質素較免費新聞佳
內容獨特
方便閱讀
符合個人需要
有公益利益,使權貴問責
支持優質新聞
有支持的記者 ( Channel C有前立場「昇哥」陳朗昇,集誌社有七二一「阿包」蔡玉玲)
有附加福利,如:食譜、填字遊戲 (在香港應是購物優惠、會員活動等)
你的原因有不同嗎?
香港網媒需要實實在在的支持,最理想是付費人士增加;若財力有限,可以考慮輪流訂閱,或將預算分為數份,分配給不同網媒,每月、每半年、每年定時改變,務求雨露均沾,香港人才能一齊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