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人,如何駕馭人工智慧】

黃哲斌
·
·
IPFS
·
「你或者像英雄一樣死去,或者,活得夠久,看著自己變成壞蛋。」這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大反派雙面人的台詞。ChatGPT爆紅後,被拿來形容人工智慧。

問題是:人工智慧必定像《2001太空漫遊》《魔鬼終結者》《普羅米修斯》等電影設定,進化為傷害人類的反派嗎?我沒有那麼悲觀,以下是兩分錢理由。

●「合成歷史」與「定向陰謀論」

雖然,微軟科學長、人工智慧首席研究員Eric Horvitz最近告訴《大西洋雜誌》,人工智慧不只大幅降低造假的門檻與成本,讓網路充斥DeepFake之類的「合成媒體」,未來,透過真假穿插混雜的文字、圖像、影片,我們甚至將面對有心人操縱的「合成歷史Synthetic History」。

Horvitz以疫情為例,解釋陰謀論者如何可能偽造WHO或五角大廈的「外洩」文件、影像、音訊,搭配假專家的評論,傳播一套政治內耗、製造社會恐慌、浪費公衛資源的虛構敘事。或者,萬一美國再發生國會衝擊事件,人工智慧可能被用來「發明歷史」,捏造暴力攻擊的正當性。

他甚至警告,未來,假訊息可能透過社群回饋,不斷微調進化,針對不同地域、性別、族群、偏好,投放不同的造假訊息,「不再是定向廣告(Targeted AD),而是定向陰謀論(Targeted Conspiracies)」。

有點恐怖?沒錯,目前所有專家預測,幾乎一致認為,我們將度過一段更加混亂的網路時光。然而,我相信,總有一群「智慧工人」,正努力平衡人工智慧的可能危害。

Eric Horvitz以其專業身分,公開示警是一例,在《大西洋雜誌》訪談中,他提到的解方有三:提高媒體素養、強化偵測方法、政策監管,以下專談前兩點。

●強化偵測手段

所謂「強化偵測手段enhanced detection methods」,主要是透過各種技術,偵測遭人工智慧變造的圖文影音。

美國國防部、英國內政部早已各與民間合作,希望研發鑑識造假影片的工具,例如建立一個影像資料庫,透過人工智慧,訓練系統辨識影片真假;或在各種拍照及編輯軟體中,內建類似浮水印的元數據( Metadata ),追蹤影像的編輯歷程,確認是否曾遭人動手腳。

由Adobe、ARM、微軟、英特爾、BBC等公司成立的C2PA聯盟,目的就在開發這類偵測技術。此外,跨國NGO「目擊者Witness」,也針對「合成媒體」提出一項倡議「Prepare, Don’t Panic」,發展一套檢測造假資訊的工具與方法。

所以,「技術上,防偽並非不可能;困難的是,造假資訊的土壤往往是社會矛盾、認知偏誤」,加上一般人缺乏主動查證的時間與精力,當你追問身邊親友的假訊息來源,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在Line/臉書上看到的,誰貼的我也忘了」。

● 提高媒體素養

因此,如何在被動防偽之外,建立一個可信任的主動資訊體系,正是Eric Horvitz提及「提高媒體素養」,或我提議「修補資訊紐帶」的殊途同歸。

換言之,若要預防人工智慧變成雙面人,需要一個智慧工人組成的復仇者聯盟,不只從技術面破解假訊息,也需要提供足夠可信內容,主動反制造假者。公視兼華視董事長胡元輝,提到國外「公共價值夥伴Public Value Partner」的概念,就很符合此一構想。

簡單說,若由公共媒體、事實查核機構、公民素養倡議團體、認同公共價值的民間媒體,組成一個夥伴同盟,彼此分工,或共同開發某種平台機制,有可能解決技術防偽之後,仍然缺乏可信資訊源的困擾。

可行方向有很多,例如,IG兩名創辦人與祖克柏鬧翻走人後,最近開發一款運用ChatGPT技術的App「Artifact」,透過人工智慧,讓用戶找到他們想閱讀的內容,而不是社群媒體爆款文;此外,用戶可指定優先顯示的訊息來源與類別,也能要求減少哪些資訊源。

Artifact同樣納入類似公共價值夥伴的概念,只有認證可信的專業媒體或自媒體,才能列為資訊提供者;App同時內建社群功能,可以向朋友分享推薦,也可以對公開分享的文章按讚或討論。

Artifact的設計,很接近我一直倡議「結合收藏、推薦、社群、討論」的新聞分享平台,加上人工智慧的預測推薦,有機會取代打壓公共議題的臉書,讓習慣在單一平台瀏覽資訊的網路讀者,找到簡便可信的資訊來源。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適合台灣網路的路徑,下次再續。

● 支持《公視法》修法

不算跑題的跑題:台灣媒體有亞洲第一的新聞自由,卻有吊車尾的媒體信任度。每年評比全球新聞自由指數的NGO「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Cedric Alviani)去年告訴中央社:「過去幾十年,台灣成為不僅亞洲、甚至全世界的民主典範。而不佳的媒體環境,是台灣民主最後的問題之一。」

「尤其台灣民眾對媒體信心是民主國家最低,導致民眾寧願相信假消息,也不願向專業媒體查核。」

外國新聞人如此一針見血,讓人害羞。形象不佳的媒體產業,間接助長假訊息傳播,進而威脅民主根基。竊以為,與其一盤散沙,各自突圍,不如建構一個可信新聞的生態系,一個「公共價值夥伴」同盟,其中,最合適的發動機構是公共電視。

很多人包括我,都對公共電視有所期許,也有所批評。公廣集團過去的沉痾,部分因為組織文化,部分因為資源不足,且兩者交互糾纏。如今,《公視法》修法試圖讓預算法制化,降低外部影響,同時解決每屆董監事因政治力難產的窘境。

創辦「事實查核中心」的胡元輝,是最早體認假訊息破壞力的傳播學者,也是教育部「媒體識讀」計畫發起人;未來,公視若能加速數位化轉型,同時結合事實查核、資訊素養、公民教育等非營利機構,再號召認同公共價值理念的民間媒體,就有機會合組前述「公共價值夥伴」同盟,透過各種技術與創意,抵禦機器人大軍的來襲。

這是我支持《公視法》修法的主要理由,還有其他次要理由,難以一一臚列,有空再說。

下一次,我會詳述其他改革台灣媒體生態的路徑。謝謝收看。

(自我揭露:我與公視並無關聯,目前是《天下雜誌》編輯顧問,也是「媒體觀察基金會」無給職董事,這系列文章,純屬個人意見,與前述機構無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