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林韋地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讀葛兆光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林韋地
·
·

讀了葛兆光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三民出版,是歷史學者寫給大眾的入門書,輕鬆好讀,雖然還是有些中國作為民族國家的視角。

何謂“中國”,大致逃不開“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這裡的“中國”嚴格來說其實指的是“漢人”/“華人”,在中國多次帝國化之後境內少數民族甚多,但漢族還是佔絕大多數,因此漢族和“中國”常混淆難分。

古代中國的世界觀是“天下”,所以沒有明確的邊界,天下的中心是中國,是一種文化優越意識。“儒”是中國本土思想的中心,在“儒”之下有“禮”,而確認了各種倫理和秩序。在西方,Nation是“國”的意思,“國”和“家”是分開的,但在中國,國家卻是一體,造就群體社會的性格,個人是遭貶抑的。中國統治者治理名義上是用“禮”,實際上是用“法”。

因為儒家在社會層面過於強勢無所不在,因此在個人層面上,只能訴諸於“道”。“道”的中心思想是自然而然,順勢無為,(這個自然也和西方的Nature不同),這點本身就是對“儒”的抵抗。古代儒家和後世儒教一脈相承,但古代道教和後世道教確實大不相同。“道”的轉變反映中國社會在個人層次的功利化,“煉金”求仙丹等活動滿足了“發財”和“長壽”兩種個人最大的慾望。

“儒”過於社會,“道”過於個人,這個思想和宗教上的空白,給了“佛”從印度東來的空間。“佛”的出現衝擊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被迫第一次接受和承認一種高深的哲學不是在“天下”產生的,必須向天下之外取經。但“佛”的傳入很快就面臨中國統治者的挑戰,在西方,宗教是超越甚至凌駕世俗政體,但在中國,“皇帝”本身就有至高無上的宗教象徵意味,所以佛教也必須“中國化”,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將外來思想轉化成“中國特色的XX”的傳統。傳統上多以為佛教東傳是走陸路,實際上更有可能是經馬六甲海峽走海路,先到廣東落地和擴散,梁啟超和胡適都持這個看法。

古人的“天下”世界觀在近世早已被打破,成為了“萬國”,“中國人”也面臨自我定位和追尋的挑戰。所以什麼是“中國”,大概就是“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實用主義,不是漢人的雍正皇帝作為中國統治者對漢人說,“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可說是最貼切,既外觀又內視的形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