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深海锰结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導讀《重新探索和講述愛自然和愛讀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深海锰结核
·
·

作者:Bai, H., Elza, D., Kovacs, P., & Romanycia, S. (2010). Re‐searching and re‐storying the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of biophilia and bibliophili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6(3–4), 351–365. DOI: 10.1080/13504621003613053

譯文重新探索和講述愛自然和愛讀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https://www.jianshu.com/p/7038e9dc55fe)

導讀:吳蒙

2017.12.26

愛 · 自然 · 書籍

我們的故事
在山坳,抬頭看
指向月亮
顏色之林
成為月亮
未完之旅

我們的故事

教師、母親、父親、女兒
詩人、視覺藝術家、環境行動者
敘事探究 + 自傳民族志

Heesoon Bai:生態、意識、社區,10年在家教育、兩個女兒

Serenna Romanycia:Bai的小女兒,人類學、政治生態學、教育中的未成年人

Daniela Elza:多語言詩人,博士生、詩意⇋哲學、學校改革、文化交匯

Mina:Elza的女兒,環境行動者,詩和小說的讀者和作者

Peter Kovacs:通曉多種語言,博士生,對語言特別敏感,熱愛書籍

家長的經驗:育兒過程中試圖用愛讀書教愛自然;想像中有直接聯繫,因果關係
女兒的經驗:關係複雜、模糊、意外、薄弱

反思探索和集體分享 → 激起漣漪和共鳴
自傳民族志 + 敘事
不是證明、證否、建議某個一般的教學論文 ↔ 作為一種引發共鳴的邀請

如何更好地從愛讀書走向愛自然

在山坳,抬頭看

家長:孩子的第一老師

消費-資本主義
工具主義

童話中的自然:原始、危險、黑暗、殘忍
格林童話:暴力、殘忍、性別歧視、反自然

自然
童話中的自然:原始、危險、黑暗、殘忍
格林童話:暴力、殘忍
格林童話:反自然
格林童話:性別歧視

兒童作品的選擇:柳林風聲、彼得兔、納尼亞

柳林風聲
彼得兔
納尼亞

通過故事瞭解世界

現代性

書中的世界觀、價值觀

不是質疑:成熟的愛(安全、自我保護)
而是質疑:對非人類的恐懼、疑心、冷漠

不是質疑:道德教育
而是質疑:投射人的殘忍與邪惡到自然上

質疑對非人類的恐懼、疑心、冷漠,質疑投射人的殘忍與邪惡到自然上

中間立場:動物殘酷與狠毒,多面的自然,對自然的不同感知,瞭解越多越熟悉

教愛自然:與選擇正確的作品並無關

評論:不要混淆“真的殘酷 vs. 人為扭曲的殘酷”


不要混淆“真的殘酷 vs. 人為扭曲的殘酷”

指向月亮

語言作為仲介

培養愛自然
有關動物和自然的書
命名中形成個人關係

抑制愛自然
論述性語言冒有危險
文字與世界關係,文字的壓制與殖民
語言中的事實 vs. 難以名狀的自然現實

語言只是指著月亮的手指
不僅僅有一種正確的手指
不僅僅有一種指向的方式

買櫝還珠:越來越少地直接接觸自然

買櫝還珠:越來越少地直接接觸自然

兒童本來就是愛自然的

什麼使他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愛?

教育
過分強調論述的、空洞的、學究式的學習
忽略直接接觸、具身參與、體驗式的學習

因此去與自然一起就可以解決?
只要認為自然是外在的、人類是高級存在
就無法學習真正的愛自然

外化自然
戶外玩 vs. 室內學

兒童本來就是愛自然的,什麼使他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愛?

自然與文化交織
放棄排除人類的那種自然概念
重新定義自然

愛自然是固有的
兒童自然而然地被樹、鳥、河流迷住

教愛自然
不是教新的
而是不要禁止、殺死他們已有的

自然
一種事物成為他們自己的傾向
讓他們自己呈現出既不同也相連

不要禁止、殺死他們已有的

教愛自然並不是
課堂教有關自然的事
戶外野外體驗式教學

核心關切
與論述性和資訊的學習相連的剝離感

哲學討論
文字與世界的關係
這種關係如何在教愛自然時發揮作用

教愛自然,並不是課堂教有關自然的事,也不是戶外野外體驗式教學
教愛自然,並不是課堂教有關自然的事,也不是戶外野外體驗式教學

顏色之林

Birds chirp in golden notes鳥兒以金子般的音調喳喳地叫

Trees whisper silently樹木默默低語

in their silken green kimonos of leaves透過它們如和服綢緞般的綠葉

A violet butterfly prances to and fro一隻紫羅蘭色的蝴蝶騰躍遊移

on the breeze在微風中

softly blowing away the swirling white mist輕輕吹走了打著旋的白色迷霧

The hot orange sun blazes down橙紅色的太陽熱烈地照射

Dancing on blue rippling streams在碧波蕩漾的溪流上起舞

The yellow of the dandelions蒲公英的鵝黃

The turquoise of lambs quarters小葉藜的松綠

are what makes this place是它們讓此地

this place成為此地

在碧波蕩漾的溪流上起舞,蒲公英的鵝黃

成為月亮

無關
使用正確的作品
戶外野外的互動

有關
不要壓制兒童專注並樂於成為、怎樣成為、在哪成為他們自己

不是
妨礙、干涉正在做的事
偷走注意力
注意主體性之外的其他事

而是
專注他們當下已經體驗並注意的事情

專注他們當下已經體驗並注意的事情

愛自然
無法紮根於過分忙碌的做與得的思維中
生長於存在、感覺、體會、感知、感受

存在
需要主體專注並棲居於他們此刻此地的經驗中

如何培養?
寫詩歌
講故事


存在,需要主體專注並棲居於他們此刻此地的經驗中

寫詩歌
進入不再自我的世界的方式

不再自我的世界
當深受感動時,當與世界的連貫性有共鳴時
當感受到他者是動態存在並與我們有關係時

愛自然
當我們能夠將我們的存在性存于此地此刻時
與詩歌創作有共性

教育中的不平衡
不是說解釋說明的語言在本質上有問題
而是說學它太多而激發共鳴的語言太少

寫詩歌, 進入不再自我的世界的方式

講故事
激起存在
不是資訊傳遞
而是意識變革

沉入我們的存在
沉入事物於講者的生活
不用費力去記
但是不會忘卻
讓聽者變成講者

講故事:激起存在,不是資訊傳遞,而是意識變革

未完之旅

不做結論,提出議題

提供“在世生活”的路標
直覺感知整體性、連貫性、複雜性

走失的靈魂
在無感的、論述性的
以學校中知識等抽象和碎片資訊為食的
頭腦中

寫詩詞與講故事
回到我們的身體與感覺
回到我們的棲居存在

回到我們的身體與感覺,回到我們的棲居存在
拼貼詩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