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許可證

哲學開箱文
·
·
IPFS
·

上世紀網路剛興起時,有人超級樂觀地說:透過網路,可以輕易查找一切寶貴知識,不用再跑圖書館、翻各式文獻,大家一定都會變得更聰明、知識更豐富!

二三十年過去了,這個預言看來沒有成真。如今人們關心的,是網路上各種造假甚至詐騙資訊,如何瞬間流傳到成千上百萬人眼前。

而且,嚴謹、硬核的知識頻道,流量始終高不到哪去。相反地,坐擁千百萬流量的網紅,往往懂得經營粉絲群、製造情感效果,知識性卻未必多高。

人們漸漸發現,在一個輕鬆上網的時代裡,預設大家都會認真查找與過濾資訊,一開始就是錯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認為,這情況跟道德許可證很像。

所謂道德許可證(Moral licening),是社會心理學觀察到的現象:我剛剛才做了一件好事,所以現在放縱一點也沒關係。

我白天有去健身房,所以半夜可以吃鹹酥雞;我昨天牽老太太過馬路,所以今天亂丟垃圾沒什麼;我平常有捐款給孤兒院,所以偶爾酒駕也沒關係。

這套用到網路文化上,則是知識許可證:我平時都有努力學習與工作,所以上網時隨意看看、無腦發言,也是理所當然。

更直白地說,人們對於網路的定位,一開始就是休閒娛樂,而非認真上課。要人在休閒時自行檢核資訊,本來就不容易,除非生活中真有什麼大事需要解釋或解決。

這也就導致,學生們上課時學習媒體識讀,下課後繼續打手遊或滑搞笑影片。

所以就我測試,在教學生媒體識讀、辨別資訊之前,應該先談網路使用習慣,搭配人物故事更好。譬如:如果某人經常以為,自己擁有知識許可證,現有的就夠了不必再吸收太多新知,這可能會導致哪些事,又是好是壞?

(倒不是說人們一定得吸收新知,但這問題值得先行思考。)

根據「We are social」機構的最新調查(見附圖),臺灣人平均每天在線八個小時,而會因研究某事而使用網路者,約佔四成左右(並未統計用時長短)。如果想要減輕知識許可效應、提升求知比例,可從使用習慣開始改變。

以FB、YT或播客為例,先找一兩個適合自己的、評價較高的知識性頻道來跟,養成每天多了解一些的習慣,我相信是比較好的起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哲學開箱文「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經濟被追趕,就有人被時代拋棄

一生應讀一萬本書?

當體制與理想背離,人們就會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