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寫出成長軌跡 · 第二天

入職場後的轉變

洛特
·
·
IPFS
·
有沒有某一個面向的自己,是以前你不願意讓他人知道,但現在覺得無所謂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寫寫轉變發生的那個時刻或過程。

之前對七日書的態度就是海一般的興致,滴水般的決心。每次都在一兩篇的耕耘後就讓翻攪過的土壤再次荒廢。但在創作文字有一個還不知道是否為好處的體驗,是我能隨時檢視我的風格習慣,就像「土壤」一說,能反映出我特別喜歡透過文字描繪突然乍現的意境,但是不是刻意雕琢的畫面感,可能還需要磨連個幾篇才能更精美......像這種案例的特點,也許是我寫文能反覆檢視、優化的目標。

其餘的動力,就全然轉交給更新頻率好了,現在把七日書的題目再抓來寫一遍,也是方便又省事的決定。


從小我就不是甚麼社交天才,也不是談話中心,更不是對話主導人,更多時候朋友們都會稱我叫不搵不火的那位好友,或是偶爾會講出爆笑金句的文靜死黨,但就是跟主角沾不上邊。現在回想起來,有很多時候,說不定外界給予我們的第一個「標籤」,很大程度影響了往後人生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我也時常認為,自己在很多場合是一位配角,或是 RPG game 裡的輔助,很少以為自己發光當作優先,把人生活成了一齣群像劇,而我甚至不是一名劇中角色,只是舞台之外盯著 monitor 的人,偶爾會進去嘎一角的固定班底。

也許這樣比喻誇張了些,但這種認為自己「不重要」的想法,肯定是不健康,尤其又是在一面講究融入團體,一面又講求表現突出的地方,就顯得不太妙了。

因此前陣子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入迷航,剛入職場第一次體會到性格如何影響生活的大部分,我在意別人怎麼看我的工作表現,我的說話談吐,很快地就蔓延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我自己不停檢視,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真的是為他人的眼光而活,哪怕我的身邊沒有任何人,仍舊身處如履薄冰的幻象。

直到近期,我才發覺人的時間確實有限,我也像很多人一樣,時常抱怨自己的時間被萬惡的朝九晚五制約,下了班後心力交瘁,無所適從。

過了幾個月後,也許是彈簧緊繃夠久了,終究會疲乏,我開始學著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社交、運動、課程來擴充自己,才發現時間雖然無法拉長,但是能被拓寬,在最近加入讀書會後,開始與一些有趣的人產生激盪,雖然還在努力 fit in 那個自由分享見聞的氛圍,常常聽其他人在侃侃而談,自己插不上話時,就想著難道真的該有些「見聞」才能達到像他們那樣自在分享的狀態嗎?話雖如此,現在嘗試的步伐還算是我滿意的。

也許我仍舊對職場生活不滿意,擔憂著外界眼光,但還是自行剝開了一層雲霧,前方有了一絲光線透進,我也能循著微弱的燈火匍匐。回到問題來說,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我會說無感,但也許只是因為我正身處改變的當下。

如果看到這邊的讀者,也想知道你甚麼時候知道你有所轉變的?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