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時空】中篇
將時空合併探討,確實是科學的一大進步,無論伽利略還是牛頓,都認為時間與空間是分別獨立的,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才將時間與空間聯繫到一起;然而,宇宙語出道家,世界語出佛家,兩千多年前就對時空概念作了整合。
佛家與道家的先哲們,或許早就見山仍是山了,也就是不但知其然,也已知其所以然;不過眼睛與手足的作用不同,許多問題還得要走近撥開才能弄清楚,眼睛雖然看得明白卻是高山仰止,手足即便跌跌撞撞卻終有可能探索實踐。
降維打擊這話聽起來就很帶勁,三維看二維如同居高臨下,兵法不也是如此?難道說懂得用兵的人是三維,不懂得用兵的人是二維?當然不該是如此!維度只是工具罷了,解讀不出,並非是維度不同,只不過是方法不對頻率不同而已。
空間若沒有時間就不可能存在,存在得先能存續,存續就是時間概念,即便是點,也分存在與不存在兩種狀態,若無法意識存續,點就不存在;至於維度只是參考系變化,例如線是一維的,但只要參考系設定為三維,線就是立體的。
幾何數學是很好的工具,但它只是工具而已,是為了描述世界而創造出來的工具,它的意義僅此而已;物理使用數學幾何的合理關鍵,在於明確區分假設與真相,假設是為了描述或驗證真象,卻不能本末倒置地用假設斷定、創造、曲解真相。
速度影響時間,是因為構成宇宙的時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但超過時空信則會出現時空穿越現象;至於質量影響時間,則是科學的猜想,不斷加速會產生重力效果,一但停止加速,該效果就只是慣性,即便達到光速亦然。
也就是說,人若待在重力較高的行星中生活,客觀時間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改變的只能是主觀時間,待在重力較高的行星體感一定不好,因此,重力影響的只是主觀感受而已,例如時間變慢卻更容易老化,就像熱天待在火爐旁一般。
將時間與空間量化,是對抽象時空的具體衡量,年來自於地球繞日、月來自於月球繞地,日來自於地球自轉,將日細分為時、分、秒則來自於生活需求,秒已接近人體脈搏時間,若想要時間更加精準,就只能向微觀的天體運行求助了。
天體運行就是客觀環境,宏觀視角的天體運行,就是巨觀世界的物質基礎;如天體運行這樣的客觀環境,相較於時空尺度渺小的我們而言,當然會是恆常不變的規律現象,至於微觀的天體運行,其不定多變地微量差異,則被超大量週期所淹蓋。
量子並非測不準,只是科技水準還不夠,行星並非能測準,只是文明觀測不夠久;其實無論巨觀天體或微觀天體,都並非恆常不變地規律運行著,因為它們都是意識體,都會受到意識趨勢的影響,趨勢力來自於巨觀宇宙世界的眾生意識。